第八章 六镇大起义(第3/8页)

一个人的胆子再大,也不敢造反。如果一群人都选择造反,那就不好说了。

公元523年四月,怀荒镇民实在吃不上饭了,一齐涌到官府,请求镇将打开公仓放赈。人生活在世界上,吃饭为大。肚子填不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官府的存粮就为解决饥荒,镇民们的要求不过分。

饥饿的人群没有吓倒镇将于景。禁卫军官出身的于景是皇亲国戚、于忠的弟弟,参与推翻元叉的阴谋被贬到边荒做将军。他想把边民的愤怒引向执政的元叉,借口没有洛阳的命令拒绝放粮。

鲜卑军民的怨气早已压抑不住,愤怒的人们一哄而起,强行抢了官府粮食,绑架于景夫妇。

一切都是冲动惹的祸。大家吃不上饭,群情激愤,你于景说个软话,道个歉,保证秋后不算账,也就算了。算不算账秋后再说。可于景傲慢得紧,关押了近一个月不低头。

怀荒镇民骑虎难下,干脆做掉于景。消息传到沃野镇,沃野辖区的高阙戍兵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刚刚挨了戍主一顿臭骂。老实人挨顿骂无非来个阿Q精神,破六韩拔陵偏偏不属于老实人。听说怀荒闹起来了,带了几个哥们,挥刀斩杀戍主,聚众造反,攻下沃野镇。

破六韩拔陵替北魏朝廷改了元,号真王。言外之意,我破六韩拔陵才是真正的王者、大英雄。有了带头人,六镇兵民纷纷响应,连远在关中地区、不属于六镇的高平镇也反了,整个边荒乱成一片。破六韩拔陵兵分两路,自率主力向南进军,别帅鲜卑人卫可孤率军向东进攻怀朔、武川二镇。

卫可孤兵围怀朔和武川,镇民面临选择,要么支持朝廷,要么支持义军。鲜卑平民自然支持义军。鲜卑贵族对于朝廷政策不满,甚至发生过禁卫军哗变。但洛阳军官们聚众闹事是上层社会的内斗,属于九品之间的争斗。而六镇暴动则是鲜卑平民对抗鲜卑贵族的战斗,是平民阶层对九品的反抗。作为良家子弟的鲜卑贵族们还是坚定地站在朝廷一方。神武尖山的贺拔家族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北宋有杨家将,北魏有贺拔家将。贺拔家祖籍阴山下,三代居住武川。贺拔家一父三兄弟,父亲贺拔度拔、大儿子贺拔允、二子贺拔胜、三子贺拔岳,四人弓马娴熟,武功高强,勇气过人。六镇暴动,怀朔镇将杨钧请来贺拔家将,任命贺拔度拔为统军,提拔他的三个儿子为军主,抵御义军。父子四人固守怀朔整整一年,兵力强大的卫可孤束手无策。

北魏朝廷得知破六韩拔陵起兵消息,委派临淮王元彧为北征大都督,率军北进,镇压起义军。

怀朔城被围一年,城里人着急了。贺拔胜自告奋勇,突围求救兵。贺拔胜与十多名敢死少年跨马出城,借着月夜突出重围。卫可孤的骑兵蜂拥齐上,穷追不舍。眼看追近,贺拔胜突然间勒转马头大叫道:“我!贺拔破胡也!”(贺拔胜的鲜卑名字)洪亮的声音划破夜空,盖过疾驰的马蹄声,颇有当年喝断当阳桥张飞的风姿。义军大骇,齐勒战马,无人再敢上前,足见贺拔胜在六镇名头响亮,漠南的大豪杰。

贺拔胜驰马入云中,向魏军总指挥官元彧慷慨陈词,请求即刻发兵支援。怀朔守兵筋疲力尽,城池随时有可能失守,一旦怀朔丢了,武川势必沦陷,整个塞上六镇非朝廷所有。

怀朔被围一年不见援兵并非元彧的错,北魏朝廷轻视边民起义才是最大的失策。

元彧一个多月前接到任命,集结部队赶到云中,速度不可谓不快。他明白再拖延下去的后果,许诺立即出兵。

贺拔胜离开云中,杀回城中报信。杨钧命他去察看武川形势,贺拔胜单骑闯营,再次杀出重围。贺拔胜三次进出卫可孤的大营,如入无人之境。

一个人的武功挽救不了一场战役,这是武侠与军事的差距,也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贺拔胜到达武川时,武川陷落,回到怀朔,怀朔也已失守,拓跋胜父子都被俘虏。卫可孤对他们礼遇有加,没有刁难。北方鲜卑人之间尽管刀兵相见,却仍互相欣赏,而且自诩为同一集团。

卫可孤为义气丢掉性命,贺拔父子阴谋杀死了他,武川宇文家族参与其中,还有魏末美男子独孤郎。宇文泰和独孤信正是以这一场刺杀行动扬名天下,二人当时正值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