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毒杀亲子的胡太后(第4/10页)
元恪母亲高皇后生于高句丽,高贵嫔应该生于辽东。尽管韩国学者对于高皇后的高句丽血统感兴趣,但人家高氏家族拒绝承认高句丽人,标榜为渤海高氏,只不过在高句丽住过一段时间而已。
高氏比于皇后晚三年入宫,头一胎是男孩,早夭。第二胎是女孩,高氏极其失望。自己生的男孩死了,于皇后的孩子活蹦乱跳,怎能不生气。此时高家权势炙手可热,高肇把持朝政,做掉于皇后想也并非难事。
于皇后一死,高夫人晋位皇后。高皇后忌妒成性,谁也不能和老公亲热,看管严格。别说世妇、御女,即使昭仪、夫人一概不准。有的嫔妃直到元恪病死,没能和老公上一回床。
元恪和他爹孝文皇帝一个德行,怕老婆、妻管严。冯润皇后不允许孝文帝到其他女人床上过夜。孝文帝曾经无可奈何地对身边人说:“女人忌妒心太强,别说平民百姓,看看我就知道。”
不过,孝文帝的女人们比元恪女人幸福。孝文帝死后,三夫人以下的妃子都回家了。宫中只留五位,左右昭仪和三个夫人,冯润皇后赐死了嘛。回家的嫔妃改不改嫁不知道,性生活总是有的,算孝文皇帝给她们所做的人性方面的补偿吧。封建帝王的皇帝们死后妃子们殉葬的殉葬,守寡的守寡,出家的出家。孝文皇帝在这方面做得让人称道,据说直至明朝还有殉葬的妃子。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直到宣武帝元恪去世,两位皇帝二十年间只有一位皇子顺利地活着长大成人,就是胡氏所生的那个男孩。为什么高皇后没有搞掉这对母子呢?
高氏荣登皇后宝座的同时胡氏怀孕,这是宣武帝元恪仅有的风流,以后再难亲近女人。高皇后兴奋过头,忽视了胡氏。也难怪,胡氏当时仅仅是一名低等世妇。孩子出世,男孩!魏国后宫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情绪。胡氏开心,元恪兴奋,高皇后忌妒,嫔妃们幸灾乐祸,和胡氏亲近的姐妹紧张。
元恪兴奋之余保持着高度警惕,前两个男孩死得不明不白,凭宫中的医疗条件难道保不住两个孩子的命?人死不能复生,死就死了,如果继续死下去,那我元恪就是个白痴。元恪给孩子起名元诩,亲自挑选乳母,挑选护卫,把小婴儿单独养在一座宫里。这座宫就是禁地,除了皇帝本人,谁也不准去,无论皇后、嫔妃,包括孩子生母胡氏,一律严禁进入。
为褒奖胡氏生儿子的功劳,胡氏升一级,晋位充华嫔。我们可以叫这位胡氏为胡充华了。
高皇后愁眉不展,自己不争气,不会生男孩。皇帝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早早晚晚立为太子。太子做皇帝,胡充华将是后宫主人,自己怎么办?高皇后突然想到她的前辈冯太后。她明白了,为什么献文帝的生母李贵人被赐死,为什么孝文帝的生母李夫人被赐死。只要她们活着,冯太后无法掌握后宫,更无法执政。
“子贵母死”,我们大魏的开国皇帝太英明。高皇后笑了。如果她能生下男孩,指定痛恨这条残酷的制度和那个野蛮的疯子。真理的差别就在于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元诩顺利长到三岁即被立为太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子贵母死”这条铁打的制度突然失灵。生性沉默不喜张扬、略显柔弱的宣武帝元恪竟然一举废除道武帝拓跋珪亲手制定,实行104年的子贵母死的律令。
倒非胡充华的美貌和床技让元恪神魂颠倒,因为他不是好色之人。宣武帝元恪似乎认为让高家权势继续膨胀,不利于新皇帝执政,宫中有个制约是好事,故而不肯杀死胡充华。胡充华逃过一劫。
高皇后目瞪口呆,这一切只能怪高氏家族过于嚣张,做事太绝,得罪人太多。元恪重用外戚高家,本意平衡皇族与元老大臣势力。国舅高肇掌权之后,诬蔑六皇叔北海王元详及皇帝宠臣赵修、茹皓谋反;暗杀谋反被擒的四皇弟京兆王元愉;最可恨诬告深得人望的五皇叔彭城王元勰谋反。这位孝文帝死后不肯做辅臣的贤王元勰临死前大呼道:“冤哉皇天!忠而见杀!”元勰妃子李氏,拊尸号啕大哭,咒骂道:“高肇枉理杀人,天道有灵,汝还当恶死。”任城王元澄甚至逼得整天喝得烂醉,疯疯癫癫。亲王们一个个躲家里深入简出,不敢参与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