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钟离大会战(第5/16页)

邢峦回答得巧妙:“陛下建造新都立万世之业,我要和大魏国共进退,怎么能不好好盖座结实的房子呢。”事后,元宏对人评价道:“峦之此言,其意不小。”孝文帝高兴,认为邢峦有大志。

魏军兵临涪城(今绵竹)城下。邢峦欲为北魏国干一番大事业,借荡平汉中,取蜀北之威,请兵两万伐蜀。邢峦列举益州五可伐的道理:“一,成都、建康相去万里,救援困难;二,齐梁替代之际益州战乱;三,萧衍的侄子萧渊藻是个纨绔子弟,接任益州后杀害前任刺史平蜀大将邓元起,引起内乱;四、我军前锋已抵涪城,据蜀中三分之一土地;五、萧渊藻是皇族、太子党,一有危险必定跑路。”表章末了,邢峦加重语气写道,如果朝廷不允许伐蜀,我呆在汉中没什么事儿,回洛阳侍奉父母。

毋庸置疑,邢峦做到知己知彼,取蜀似乎探囊取物。但是,宣武帝元恪拒绝派兵平蜀,批评邢峦说:“现在正值国家用人之际,怎么能找借口退休。上一次你擅离职守,跑出洛阳还没处罚你呢。”

邢峦不服气,继续上表:“昔年邓艾、钟会合大军十八万,倾全国物力平蜀。我只要两万人,因为我军已克剑阁天险,攻取涪城指日可待。如不进则必退,放弃剑阁岂不可惜。”

任凭邢峦磨破嘴皮子,写秃了笔,元恪不同意。从战术上讲,取蜀有把握。你邢峦是方面军指挥官。我元恪是全国的皇帝,作战要考虑全盘,注重战略。洛阳丢了,我要四川做什么!

在邢峦上表请求伐蜀的上个月,公元505年(北魏正始二年、梁天监四年)十月,梁军发动了百余年来声势最为浩大的北伐。

天监北伐

马仙琕兵败义阳,魏骑任意出入淮南令梁朝开国皇帝萧衍脸上无光,大为光火,他要进行一次战略大反击。

北魏孝文帝南征,攻占襄阳北部和淮北地区。裴叔业降魏,使魏军不费一兵一卒得到淮南重镇寿阳,攻取合肥。元恪发动南征,西取义阳,东取钟离。虽然魏军因天降暴雨,主动放弃攻打钟离,但魏军深入梁境数百里,打到离长江仅百里的阜陵。军事态势上完全把梁朝压缩在长江一线,魏军铁骑随时可能威胁到长江北岸。

为确保梁朝政权安全,萧衍急需把江淮地区重新夺回来,以期改变南北双方的军事格局。

夺取江淮是萧衍的战略目标,也是他的终极目标。像宋武帝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和宋文帝刘义隆封狼居胥的壮志,萧衍不曾有过。当时南北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比,双方军事实力的比较,这种念头欺人之谈。萧衍执政的前二十余年,就是为这个目标在奋斗,最终实现夺取江淮、凝聚国内人心的夙愿,确保江表无事。

梁朝不缺将领,韦睿、曹景宗、王茂、马仙琕、昌义之、裴邃、冯道根、张惠绍均是能征惯战的将军。北伐军主将选谁呢?萧衍不是平民将领出身,依他的性格,不可能像刘裕那样事事冒险。梁朝初建,百废待兴,后方不稳定,萧衍不可能亲自出马。

刘裕之后的历次北伐,南方北伐军统帅大多由皇族担当。桓温、谢安、谢玄、刘裕等英雄籍以成名、扬威立万的北伐战争不再属于士庶豪杰,战功必须交给皇族,从而杜绝功高震主的现象。

萧衍首先从亲兄弟们中选,选中六弟临川王萧宏担任北伐军总指挥。萧宏领衔北伐,萧衍因此受到千古诟病。从战事发展看,萧宏确实是个胆小鬼,就当时萧梁皇朝诸王来说,不得已的选择。

萧衍有十个兄弟,他排行老三,萧宏是老六,前几个死了,剩下的都是弟弟。如果仔细翻翻萧秀、萧伟、萧恢和萧嶦的简历,相比之下差不多少。萧宏如果不出色,永兴公主怎么会喜欢他。虽然一表人才,看得过眼,但萧宏没有军国之才。没办法,用皇族子弟对抗士族是南朝传统做法。

梁军北伐,兵分两路,大将王茂率西路军出襄阳进攻魏国荆州(今河南邓州),直指魏都洛阳;萧宏担任东路军总指挥,尚书右仆射(第二副总理)柳惔为副总指挥,率梁军主力攻略淮北。

进攻洛阳只是牵制作战,江淮是主战场。梁将昌义之、张惠绍、萧昞分别率东路军先锋部队向两个方向挺进,一取寿阳,一取徐州;韦睿率一支梁军攻取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