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猪王刘彧(第5/6页)

争分夺秒,刘彧的鞋子跑丢了,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闯进西堂,几乎连滚带爬上了须弥宝座。刘彧手摁御座如在梦中。他是皇叔,即使皇帝身死,也无资格继承皇位,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汗流浃背,不知是冷汗还是热汗。

刘休仁大喊大叫,“主衣呢?快给陛下拿白纱帽来。”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皇帝便服戴白纱帽,没正式继位不能戴皇冠。

“备仪仗,召群臣,升殿!”

刘休仁挨个嘱咐,先召自个儿一边的大臣,再召刘子业的那些心腹将领。直到天光放亮,群臣这才到齐。一切都是太皇太后的旨意,宣旨的侍从一口一个太皇太后,就是孝武帝刘骏的母亲路太后。刘彧和路惠男有渊源,刘彧自幼丧母,从小由路惠男养大。

刘彧满脸堆笑安抚大臣们,甚至拉着刘子业亲信大将宗越的手,对四虎将笑眯眯地说道:“卿等久在朝廷任职,太辛苦了,应该四处走走,国家兵马大郡任由诸位挑选。”

刘彧尽量保持宽宏大度,山阴公主刘楚玉和刘子业同母弟刘子尚处死,余者一律不予追究。度过一年多放纵快乐的生活,山阴公主乐极生悲。她生命虽然短促,但那两句讽言和谑语永留史册,足让华夏女儿汗颜。

新皇帝大赏群臣,禁军将领刘道隆升任中护军。建安王刘休仁一百个不满意,问候过母亲的人,有他无我,有我无他。刘道隆升中护军,我辞职不干。刘休仁拥立新君头功一件,怎么能不干。刘彧只得赐死刘道隆,一个倒霉蛋,看起来,不是什么样的女人都可以上。

群臣松了一口气,精神病死了,生活照常,唯独宗越等四位备受刘子业宠爱的将领心中惴惴不安。刘彧的笑,在他们眼里那是奸笑,兵马大郡任由选择,这话怎么听怎么不实在,给人一种先稳住再说的感觉。宗越、谭金、童太一密谋起兵造反,拉上沈攸之,咱四个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他们忘了,沈攸之的心有五窍。三颗人头正是见面礼,沈攸之官复原职,宗越等人脑袋搬家。

刘子业的尸体发霉,仍没人过问。蔡兴宗劝刘彧把旧皇帝下葬,不要给四方诸侯留下借口。

安葬不安葬已经无所谓了,天下诸侯决定起兵,因为在这场更换新君的盛宴中他们没有分到哪怕一丁点儿蛋糕。

最先起兵的晋安王刘子勋晋封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脱离战争威胁的江州官员们欣喜异常,一起造访邓琬道:“暴乱既除,殿下又开黄阁,于公于私都该好好庆祝一下。”邓琬冷笑着把文书扔到地下,给爱好和平的人们泼去一盆凉水:“殿下当开端门,开黄门是我辈之事。”

一句话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甚至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年幼的刘子勋还得继续披着重甲为自己、为野心家们战斗。

刘子业时代,朝廷高官们相继任职地方避祸,不承想刘彧政变成功,留在南京的臣僚们个个扬眉吐气。一经邓琬鼓动,手握各地兵权的诸侯群起响应,雍州刺史袁、益州刺史萧惠开、冀州刺史崔道、青州刺史沈文秀、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纷纷支持浔阳政权。他们的理由堂而皇之,徐州刺史薛安都的话掷地有声:“我终不辜负孝武皇帝。”

皇位须由孝武帝的儿子继承,作为孝武帝十一弟的刘彧有什么资格做皇帝,更何况采取暗杀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夺取帝位。除了京都南京之外,各地均支持刘子勋,形势完全倾向于浔阳政权。

刘彧发起统战工作,派出说客招降游说。外交背后需要强大的力量支持,否则无论多么动听的言词必将苍白无力。薛安都对希望归附朝廷的人得意地道:“京都无百里地,不论攻围取胜,自可拍手笑杀。”

公元464年十二月十九日,江州长史邓琬胁迫晋安王刘子勋传檄天下,起兵造反。仅仅十六天后,刘彧任命建安王刘休仁为大都督,八十岁高龄的王玄谟为副都督,集合建康中央军数万人沿江南下,兵进江州平叛。

又过了一天,公元465年正月初七,邓琬诈称奉路太后玺书,率江州文武拥戴刘子勋继位浔阳。刘宋皇朝出现两个皇帝,各地诸侯一边倒支持浔阳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