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元嘉草草(第3/6页)

正为崔浩之事懊恼的拓跋焘听说老朋友又要北伐,便写信揄揶:“两国彼此和好日久,可你却贪得无厌,诱我边民。现在听说打算亲自来,好哇,倘若你能走到中山城及桑干川,请随便来。来亦不迎,去亦不送。如果你厌倦所居国土,不妨我们易地而居,你到平城来住,我可以去扬州。你年已五十,未尝出户。即使能来,不过如同三岁婴儿,与我生长于马背上的鲜卑人如何相比!我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送你,今送猎马十二匹并毛毡、草药等物。路途遥远,马力不足,可乘我送的马,水土不服,可以吃我送的药,千万别走到半路病倒了。”刘义隆看罢,一笑置之,真正的较量不是耍嘴皮子,要动真功夫。他为这次北伐准备了二十年,元嘉盛世的大宋国上下安和,兵精粮足,决非第一次北伐可比。刘义隆精心做了后勤保障,发起全民总动员,招募全国有武功的勇贰士,征发江北六州青壮年入伍。

为了保证此次战争军费充足,刘义隆下诏,所有官员工资一律减掉三分之一。富裕阶层必须捐款,财产超过一定数额的限地区借款。上起王公、王妃、公主及朝廷官员、牧守,下至富民,各献金帛、杂物以助国用。扬州、南徐州,南兖州、江州四州,凡是富户人家家产超过五十万钱的,僧侣尼姑的积蓄有满二十万钱的,都要借出四分之一来供军队急用,战事结束即可归还。

贰 八百大梨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清清的河水漾起细碎波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战船满载甲胄鲜明、刀枪耀日的宋朝官兵向北方前进。前锋军团水军主将王玄谟趾高气扬地立身船头,身侧是副将白头公沈庆之、参军申坦。从资历或军事经验看,前锋官应是沈庆之的。打仗要有信心,王玄谟信心十足,沈庆之成天唱反调,一个临阵懦弱的将领做个副将就不错了。前锋兵团受青、冀二州刺史萧斌节制。萧斌是皇室外戚,刘裕继母萧文寿的母家子弟。

此次北伐,刘义隆分东西两线,东线萧斌统率主力兵团乘舟舰入黄河东下;臧质、王方回的步兵向许昌、洛阳进发;武陵王刘骏出徐州;南平王刘铄出寿阳。西线,随王刘诞督率柳元景、薛安都、庞法起诸将出襄阳,率军进攻弘农;梁州刺史刘季之出汉中策应。

刘义隆的五弟、江夏王刘义恭坐镇彭城,担任东线北伐军总指挥。刘义恭自小聪明,姿颜美丽,是刘裕最钟爱的孩子,饮食寝卧,常不离于侧。刘裕为人俭朴,皇子们吃东西从不超过五盘,唯独小刘义恭爱吃多少吃多少。以至于赐的东西吃不完分给旁人吃。像庐陵王刘义真等皇子求都不敢求,即使要也不给。十二岁任大都督,镇守历阳。刘义隆继位,拜江夏王。此后,辗转各地为都督,元嘉二十一年进太尉、领司徒,做了刘宋皇朝的宰相。

在父亲和兄长溺爱环境下长大的王爷能好到哪里去,刘义恭读书粗通大略,生活骄奢不加节制,不是将才。不过不必担心,刘义恭虽身为西线总指挥却没有军队指挥权。

东晋王朝的历次北伐,北伐军统帅大多由高门士族担纲,桓温、谢安、谢玄俱成为一时风云人物,刘裕更是凭借北伐声威代晋称帝。刘义隆吸取教训,为杜绝功高震主的现象,战功必须交给皇族,刘义恭便担当了这一角色,幕后真正的指挥官其实是皇帝本人。

刘义隆两次北伐军事方针,完全克隆刘裕北伐后秦之战。他仅仅学得刘裕的形,没有学到刘裕的神。分路出击,虚中有实,两人一致。但是,刘裕有最终战略目的,即各路军队必须攻入关中与敌人决战。

作战有一条基本原则,拿破仑曾经指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不要占领地盘。刘义隆心里想的只是土地,而不是敌人。不管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都没能迅速找到敌人展开决战。宋军战略部署已经埋下失利的影子,从这一点上看,刘义隆不是合格的军事指挥员。

刘义隆自视很高,别出心裁创造出中诏,亲自调动指挥军队,所有军队必须听从他一人指令。当然这有利于统一指挥,协调作战。但在当时条件下,刘义隆坐镇南京指挥,来回数千里,快马也要好几天,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只能贻误战机。看来,刘义隆比较适合现代化作战,现在有电报电话、电子卫星指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