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书生皇帝刘义隆(第5/8页)

人难逃一死,耄耋之年的沮渠蒙逊终于抛弃经营了三十余年的美丽的凉州土地,归天了!他必定死不瞑目,因为儿子们都是庸才。资质相对突出的沮渠牧犍登上王位不久,北魏帝国的铁骑趟过凉州丰茂的水草地攻入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牧犍面缚请降。十六国最后一个国家灭亡,北中国历时一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北方一统并未给魏国带来安宁,赵王石虎、秦王苻坚曾经面临的、被战争掩盖的民族矛盾浮出水面。

北魏从开国皇帝拓跋珪开始,奉行与汉人豪强合作的政策,开始是代北一带的汉人,进而包括整个中原地区的汉人。拓跋珪末年,鲜卑贵族与汉人豪强矛盾加剧,北魏政府强行迁徙中原一带的汉族豪强及附属农民到平城定居,引起各地汉人的武装反抗。

鲜卑贵族也试图更换皇帝,拓跋珪被迫实行白色恐怖,对拓跋贵族实力派进行无情打击,最终众叛亲离,被逆子所弑。明元帝拓跋嗣登基后,向鲜卑贵族让步,推行君主制下的诸部大人议政制,包括汉人崔宏在内八人组成八公团共听朝政,奴隶社会部落民主制重新抬头。

一个没有文治的国家,它的统治不会长久,这就是孔子被历代王朝尊为圣人的原因。

为强化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太武帝拓跋焘有意进行汉化,加强皇权。借助一场场军事胜利带来的威望,公元429年(元嘉六年),北魏政府推行机构体制改革,设置左右仆射、诸曹尚书等官职,正式恢复魏晋时代的中央行政制度。文化上兴复儒教,一改两朝对汉人豪门强迁政策,下诏礼聘。

经过数年不懈努力,慢慢消除了汉人豪强的敌意。崔浩进位司徒,位列三公,范阳卢玄、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汉人贤俊人才纷纷进入北魏朝廷。中书省、门下省汉官充盈,文士们济济一堂,出现自西晋亡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北魏国著名的大臣高允兴奋地憧憬未来说:“千载一时,始于今日!”

集权政治,朝廷官员举足轻重。中国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反贪的历史,哪一个朝代官员最清廉,它就最强盛。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法制建设是确保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为肃清吏治,抑制官员贪污,拓跋焘下令在宫阙的左边悬挂登闻鼓,使有冤情的人能够击鼓申冤。北魏官员没有俸禄,反贪没有因为不发工资而减弱,拓跋焘亲自巡行察访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绳之以法。征西将军皮豹子侵没官财,被免职流徙统万;镇西将军王斤任意调发民力,民不堪受,处以斩刑;拓跋焘巡行中山,一次罢免地方官员有贪污劣迹者十数人,于是北魏出现了一批勤于职守的官员。

汉族文人广泛进入朝廷决策机构引起国人、武而无文的鲜卑贵族们的强烈反感,拓跋焘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触犯鲜卑贵族利益,他们利用佛教进行反击。

鲜卑贵族们知道,原先草原牧民信奉的,包括萨满教在内的各种各样宗教已经难以满足治国需要。但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生命力的旺盛不言而喻。

佛学自境外传来,中原人称之为胡教,正好被胡族利用和儒学对抗。石虎最先去皇帝号,做大赵天王,以佛教意识形态治国之后,中国北方胡族统治者大多步石虎后尘使用天王制。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北凉沮渠蒙逊都曾大力崇佛,关中、凉州一带佛学蓬勃发展。

魏军平定凉州之后,许多佛学大师来到中原,备受鲜卑贵族推崇,一时高僧云集,惠始、师贤、昙曜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拓跋焘受其影响,起初曾经礼敬沙门,时常召集高德名僧,一起谈论哲学、玄理、治国之术。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之日必亲登门楼,观看散花。

儒学并非宗教,远远没有佛学对普通人的影响力,大力推崇儒学的崔浩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将天师道天师寇谦之推荐出来,希望拓跋焘发展道教,抵消佛学影响。

道教自称能画符诵咒,消灾灭祸,直至羽化飞天,长生不死。天师道自东汉以来流传渐广。寇谦之隐居嵩山修道,自称太上老君亲自册封其为天师,是道教正宗,造成南北天师道分裂,嵩山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