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征服蒙古高原(第3/8页)
高车与匈奴同在北方游牧,语言与匈奴大同小异。高车部落众多,大的部落有六个,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魏书记载一则故事,清楚反映出高车与匈奴通婚的历史事实。
传说匈奴单于有两个女儿,姿容美丽,国人皆以为女神。匈奴单于说,我有这样美丽的女儿,怎么可以许配给凡人呢,只能配给上苍。匈奴单于在漠北无人之地,筑起高台,让两个女儿住在上面,冲天祷告道:“请上天自来迎娶。”整整过了三年,老天爷一点娶亲的意思也没有。她们的母亲准备迎女儿回来,单于不答应。
又过了一年,一头老狼昼夜守台嗥叫,利爪在台下挖穴,无论狂风暴雪,从不离去。匈奴单于的小女儿说:“父王把我扔在这儿,准备配给上天,而今狼来,也许就是神物,是天之使者。”下台欲和老狼结合,姐姐大惊道:“这是畜生,不要污辱父母!”妹妹不听,缓步走下高台,成为老狼的妻子,生下无数儿子。后来逐渐滋繁成国,其族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匈奴人称高车为狼族,匈奴的外甥。这一部族所用车辆车轮高大,辐数很多,故汉人称之为高车。
拓跋鲜卑人在一次对高车部落的掠骑中,捕捉到一个幼童,发始齐眉,年纪很小,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捕主叫他“木骨闾”,“木骨闾”意为秃头。因为鲜卑拓跋部是辫发,高车部落是剃发,近似于后来蒙古部落的发式。即将脑后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正面一束或剃去,或者剃三搭辫发,后来成吉思汗那种发式。故而有人说木骨闾即蒙古里之意,是蒙古的源祖。
木骨闾长大之后,魁梧彪悍,免除奴隶,成为一名骑兵。后来违反军令当斩,木骨闾纠合一百多人,逃亡于大沙漠的溪谷之间,投靠纥突邻部。木骨闾死后,其子车鹿会雄健英武,聚集不少牧民,自号柔然。柔然之意,即蒙古语中“贤明”的意思。车鹿会取与“木骨闾”近似的“郁久闾”为姓。
当时柔然部落并不强大,依附拓跋代国,世为别部帅,向代国贡献马畜、貂皮等物品,冬天徙渡漠南,夏天还居漠北。车鹿会死后,三传至郁久闾地粟袁。地粟袁死后,部落一分为二,长子匹候跋居东面,次子纥提居西边。前秦灭代国,柔然转而依附匈奴刘卫辰。拓跋珪复兴代国,建魏国,东征北伐,草原诸部落多降,独柔然不来投靠,依旧臣服刘卫辰,在刘卫辰唆使下经常侵掠魏国边境部落。拓跋珪想消灭刘卫辰,势必要先灭掉其帮凶柔然。
公元391年,北魏登国六年冬十月,打败贺兰部三个月后,拓跋珪迅速吹响攻击柔然的号角。柔然部落慑于魏国连胜的声威,从游牧地狼山举部遁走。拓跋珪千里大追击,从狼山向西追奔六百里,举目四望,朔风吹起连天的衰草,无边无涯,四野茫茫,哪里有柔然人的影子。
魏军轻骑而来,粮食供不上,诸将与部落首领认为军粮不继,再追无益。拓跋珪一向固执自负,不听众人的意见。众人想到拓跋珪对谋士张衮言听计从,都让张衮去劝。张衮也觉得追下去无用,对拓跋珪转达诸将意见:“贼远粮尽,不如早还。”
拓跋珪自信地一笑,反问诸将:“若杀副马,为三日粮,够用吗?”熟悉成吉思汗蒙古大军西征史的人一定知道,蒙古骑兵一人配两匹马,长途跋涉,轮番换乘,马歇人不歇。到达会战地点,不必休整,直接换乘另一匹没有负重的马参加战斗。魏军也是如此,所以拓跋珪有此一问:“粮食没了,我们还有副马,若杀副马,当做三天的粮食,够吗?”众人一寻思,当然够了,纷纷点头道:“足!”足是足,可回来怎么办啊!拓跋珪深遂的眼睛一亮,毅然道:“那就追!”
魏骑倍道兼行,茫茫戈壁与湛蓝湛蓝的天空连成一线,平坦、广阔、无边无际。零星点缀在焦黄的戈壁上的一丛丛骆驼刺、芨芨草,在北风中干枯残败。戈壁褪尽仅有的一点点绿意,泛着凄楚的灰褐色,显出无尽的苍茫与荒凉。魏军的马队踏过辽阔空旷的戈壁滩,隆隆的马蹄声和着扬起的尘土,回荡在千里戈壁上空。
魏军终于在大戈壁南床山下追上逃跑的柔然部落,如狼似虎的魏骑像凶猛的狼群一样,瞬间将大批柔然人分割包围。刀矛寒光闪处,血浆漫天飞舞,戈壁上尸横遍野,鲜血满地。柔然两部首领匹候跋、纥提丢下大批柔然人,仓皇逃去。魏军开始血腥屠杀和疯狂抢掠。草原上每次战争都是残酷的,千篇一律,总是胜利者对失败者惨无人道的劫掠。魏军掠得大批财物、牛羊、女人和儿童,几乎获得半支柔然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