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匈奴人最后的机会(第4/8页)
拓跋珪为防备联盟内部的人继续发难,率领诸部落向北翻越阴山,再次去依附贺兰部。拓跋珪果然能屈能伸,先前和人家贺兰部闹得那么不开心,这次居然扯下脸皮来再去。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以一个离心离德的部落联盟去和拓跋窟咄、刘显联军交战又能有多少胜算。
拓跋珪第二个优点就是坚忍。坚持、不放弃,不到最后一刻不认输。即使来到贺兰部地盘,也指望不上贺兰部会帮你出兵打仗,拓跋珪想到了中原帝国后燕。慕容燕国与拓跋魏国是姻亲,拓跋珪是后燕国皇帝慕容垂的孙外甥,他的祖母是慕容垂的亲妹妹。拓跋部的使者长孙贺和安同骑快马入塞向后燕国求援,没想到长孙贺半道投奔拓跋窟咄去了,安同历经千辛万苦从小路赶到后燕国新都中山城(今河北定州市)。
长孙贺之所以半路投奔拓跋窟咄,一方面出于对拓跋珪的轻视,另一方面他不认为慕容燕国会出兵帮助魏国,因为燕国的老皇帝慕容垂正忙于和黎阳的丁零人以及南方的东晋开仗,哪有闲工夫管草原上的事。
拓跋鲜卑人和匈奴独孤人的命运竟然掌握在遥远的中山皇宫里。慕容鲜卑真是鲜卑人吗?慕容垂又是个怎样的人?他会帮助拓跋珪吗?
叁 一代枭雄慕容垂
世间不乏常胜名将,但有不败的将军吗?极少,但有!慕容垂就是其中之一。慕容垂十三岁开始带兵,大小千余战,从无败绩,人们称之为枭雄。前燕灭亡后,他依靠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复国,成为慕容家复国第一人。然而,他死后仅仅一年,依靠一场场军事胜利建立起来的后燕王国最终兵败河北,退出中原。对于百战百胜的名将慕容垂来说,上天似乎对他太不公允。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与鲜卑慕容家相媲美。慕容这个名字如同烟花般绽放出绚丽色彩后便湮没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慕容家族起初并不住在江南水乡姑苏燕子坞的参合庄,而是驰骋纵横在广阔无垠的辽东大地。金庸先生说得没错,他们拥有盖世武功。
慕容鲜卑是东北的林地民族,祖先不讲汉话。那么,慕容这个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来源于一顶帽子,很奇怪吧?东晋十六国时代奇怪的事多着呢。
慕容鲜卑属于东部鲜卑,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东部鲜卑在檀石槐时最为强大,他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设立大帐,建起鲜卑廷,统一众多的鲜卑部落,结成强大的部落大联盟。檀石槐死后,鲜卑一度衰落。后来一个叫做轲比能的鲜卑大人重新建立鲜卑部落大联盟。轲比能死后,鲜卑联盟分裂为三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先后兴起。
慕容部原本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上游。三国时代,慕容部首领莫护跋率部向东南移动,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郡。莫护跋跟随魏国大将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有功,封为率义王,定居大棘城(今辽宁省义县)。
莫护跋起初并不姓慕容。当时燕地和代地的人喜欢戴步摇冠,步摇冠即一步一摇的帽子。那是一种流行于汉代的笼冠,本来是武将戴的帽子,其形状像一个倒置的高脚酒杯,四周用笼状的硬壳套上。所谓步摇冠,即在笼冠之上镶有像树枝树叶状的金枝金叶片,摇动即响。戴在头上,一走一晃,一晃一响。
这种帽子时尚前卫,莫护跋非常喜欢。把披散的头发束起来,戴上步摇冠,整天招摇过市,诸部落的人都不叫他名字,叫他步摇。莫护跋不仅不反感,反而很开心。久而久之,步摇叫成慕容(东胡语的音讹),莫护跋也就以慕容作为自己的姓氏。
后来慕容家族建立王国,为增加文化分量,解释说,之所以要以慕容为姓是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不管如何,慕容是叫定了,而且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步摇冠和慕容之称是慕容部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游牧走向定居的开始,也就是汉化的开始。
公元285年,慕容廆继承慕容部首领,西晋王朝封为鲜卑都督。八王之乱爆发后,匈奴人进入中原,晋廷南渡,匈奴和羯人争霸北方。慕容鲜卑趁机在东北扩张势力,人口猛增十倍,国力逐渐强大。公元333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前燕王国。一代开国君主出手不凡,打败羯族后赵的远征,灭掉宇文部和段部,击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一统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