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遗骸成沙(第3/4页)

听到成吉思汗这句话,耶律楚材冷冷的眼眸突然闪动了一下,如同急速飞过的凶器。但成吉思汗似觉未觉。

耶律楚材将怨恨埋藏在心底,走近成吉思汗。他现在是一个俘虏,即便被成吉思汗二话不说就杀掉,也不奇怪,但是成吉思汗不仅饶了他的命,还让他侍奉在左右。只要看准了对方的能力,成吉思汗便不管对方是不是曾经与自己为敌,会不由分说将其纳为己用,而且给予充分的信任。耶律楚材决定寻找机会杀掉成吉思汗。

在杀掉成吉思汗之前,他还有很多事要做。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曾经娶了十八岁的祖梅为妻,二人生下一女夏光。

夏光便是那一千名幼童中的一个,那时她才五岁。夏光是楚材夫妇唯一的女儿,他们把她视为掌上明珠。自从夏光被成吉思汗带走,耶律楚材的妻子便整天以泪洗面,最终绝食而亡。虽然清贫却幸福的一家,一下子便只剩下耶律楚材一人。

妻子死后,茫然的楚材又听说了成吉思汗将一千幼童虐杀的消息。虽然蒙古军中有严厉的缄口令,但纸毕竟包不住火,消息还是传了出来。

听说女儿被成吉思汗杀死,楚材便决定,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便要找成吉思汗报仇。中都陷落的时候,他之所以吃草根嚼盐巴维持生命,都是为了能够接近成吉思汗。

如今楚材过了第一道关,成功接近了成吉思汗。他决定花费一生的时间报复成吉思汗。而且,他不会一下子便将成吉思汗杀掉,而是要依靠自己的才能,从内部瓦解成吉思汗构筑的帝国。

得以幸免的俘虏,都是在算术、工艺、天文、医术、占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对于将会成为未来祸根的儿童,成吉思汗没有丝毫同情,但是对于有特长的人却异常宽大。

学识,教养和特长没有国界,即便是敌人,只要投降之后为己所用,便有价值。成吉思汗是一个绝对的实用主义者,他的想法也是骑马民族的典型想法。

却说,师安石带着福兴的遗表,偷偷逃脱,到达汴京开封。宣宗看了师安石带来的遗表,不由流下了眼泪,

遗表上面详细地写着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字里行间充满忠诚:“若中都陷落,成吉思汗可能会乘胜攻汴京。蒙古军很可能从西夏翻越嵩山山脉进攻河南。其行军日久,且天气寒冷,到达汗京时必然兵马困顿。现作京粮备不够,望陛下贤察,以西夏军守潼关,命蒲察和阿里不孙布阵,选勇将,各置精兵数千,时战时守,与河北相呼应,扰乱敌军。其后寻机议和,已经疲惫的敌军必会应允。议和只为争取时间,巩固汴京,蓄养兵马,以防蒙古军再次来袭。”

“福兴虽死犹生啊。”宣宗擦掉泪水,追封福兴官职并授予王号。继师安石之后,抹然尽忠也到达了汴京。宣宗最初并未怪罪他,但是不久便以叛逆之罪将其处死。

果然不出福兴所料,不久之后,木华黎便带着蒙古大军直逼汴京。宣宗按照福兴的遗训,派蒲察和阿里不孙二人担当京城防卫。抵抗果然收到成效。疲惫的木华黎军暂时撤退到了黄河岸边的陕州。宣宗不失时机地提出议和。

不久,成吉思汗派出了议和使者,但使者提出的条件对于金非常屈辱。

“放弃黄河以北的领土,去帝号,称河南王。”

宣宗大怒。“他们难道不是被我们从汴京赶走,已经气息奄奄了吗?现在却提出这等蛮横要求,仿佛战胜了一般。成吉思汗这恶狼,得了中都还不满意,还想得到我大金的全部领土?”他下令赶走蒙古的使者。

福兴的遗训因此失去了意义。

发怒的成吉思汗继续增强兵力,不给宣宗一点准备时间。眼看情势危急,有心的御史台官员中流向宣宗建议:

“敌人虽然已经暂时撤退,但是依然驻扎在潼关、崤关和沔州等地,睨视京城。他们已经知道城内缺粮,只要拉长战线,汴京便会重蹈中都的覆辙。况且,汴京的粮食储备不及中都的百分之一。此时,如果我们遵照已故总督(福兴)大人的遗训,命蒲察和阿里不孙二人搅乱敌军,然后命散布在河北的我军士兵相呼应,则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的敌军必然会不战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