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告别在子夜(第6/10页)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一直到南苑之战打响,张自忠仍在北平,同时却又一面不露。

宋哲元摸不清张自忠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心里不由得七上八下。

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知道,日本人有意在幕后操纵“宋张相争”,以便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不是猜测,而是大汉奸潘毓桂亲自上门来告诉他的。

宋哲元跟这姓潘的见面谈话,实际也是一次私底下的谈判,因为对方就代表着香月的意思。

谈着谈着,潘毓桂发现宋哲元不肯屈服,忽然变了脸,说你要再不对“皇军”让步,等着,我们会拥戴张自忠,把你换下去。

潘毓桂得意洋洋地表示,“不换思想就换人”,这还是香月特地让他来转告的。

宋哲元听后大怒,立即痛骂一顿,将潘汉奸赶了出去。

宋、张的关系,如果套用《水浒传》中的说法,宋是“宋公明”,那张就是“卢俊义”,虽然平时可能疙疙瘩瘩,计较座次,但大家毕竟是一块磕过头焚过香换过帖子的生死兄弟,面对外来威胁时,肯定都会以大局为重,这点宋哲元还是自认有些把握的。

现在只要他“宋公明”态度坚定起来,“聚义厅”的兄弟自然都会团结在一块,共同保住“水泊梁山”。

是的,日本人撺掇“宋张相争”的离间计绝不可能得逞,香月只不过是想借此来威胁我罢了,我岂能上当,中他的圈套。

可是张自忠本人为什么要搞得那么神秘兮兮,为什么要离开天津来北平,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宋哲元不知道,他也无法知道。

在头脑里一片纷乱,理不清头绪的情况下,他给秦德纯打了一个电话:张自忠到北平了,你知道吗?

闻听此言,秦德纯同样很愕然。

我不知道啊,是你叫他来的吗?

宋哲元叹了口气:不是!

既然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只好暂时放下,毕竟现在天津还平安无事,最险的是南苑。

7月28日下午,宋哲元召开军事会议,秦德纯、冯治安等在北平守将尽皆与会,会上讨论的重点就是如何加强北平的防守。

会才开到一半,一个衣衫不整的人忽然出现在门口。

撤往北平的南苑守将,赵登禹和佟麟阁均在半路战死,有一个人却得以全身而退。

他就是骑兵师师长郑大章,而能留得性命的重要原因,却是没有接到命令就擅自撤退了。

由于没有看到过宋哲元的那道撤退令,他不是走的大红门,而是走的大红门以东的便道。

正因如此,南苑的骑兵团反而未遭遇太大损失,进城后还被派去守城门了。

刚刚进北平城时,郑大章并不敢来见宋哲元。因为擅自撤退罪名非小,杀头都有可能。

幸好他很快就得知,原来宋哲元已经下达了撤退令,这才稍感释然,觉得可以借此过关了。

但接下来,就传来了大红门遭伏击的消息,郑大章闻听后大惊失色,同时也深感侥幸。

出现在门口的那个衣衫不整的人,就是郑大章。

他向宋哲元报告:佟、赵均已阵亡,南苑官兵伤亡惨重,日军大有围攻北平之势。

为了撇清责任,他当然不敢说骑兵团未有大的损失,而是说下属骑兵伤亡一半,另一半也撤到南边去了。

不过此时宋哲元已顾不得他后面说些什么了,他只真真切切地听到了“佟、赵均已阵亡”的消息。

这一噩耗,差点把宋哲元给当场击倒。

在他看来,南苑失守虽是意料中事,赵登禹、佟麟阁的同时殒命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尤其赵登禹,当年二十九军建军的八兄弟之一,怎么一眨眼工夫,说没就没了呢。

那是一位他最器重的勇将,长城抗战时若不是赵登禹豁出性命带伤打前锋,哪里会有喜峰口大捷,又哪里会有二十九军今天的荣耀。

可是,那么艰难的日子,你也挺过来了,怎么现在就挺不过去呢?

宋哲元痛不欲生,捶胸大哭:断我左臂矣,此仇不共戴天!

二十九军与日军,如今不光有国仇,还添了一笔家恨。

可以想见,南苑惨败的消息,多多少少给与会众人带来了震撼,尤其是郑大章那失魂落魄的样子,无疑又给北平防守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