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后关头(第4/8页)

石原的调调完全是书生之见,说什么就是派十五个师团也没用。那是地道的胡说,眼下之计,应该紧急派出三个师团去华北作战。

说到这里,杉山元不由得长叹一声。

可恨现在的陆军高层都听信石原的邪说,不纳我等之计,如之奈何。

不过他很快就转忧为喜,因为他收到了两份极有分量的请战报告,一份是关东军的,一份是朝鲜军的。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当时关东军是以苏联为主要战备目标的,部队也重点部署在“北满”和“东满”一带,本来抽不出多余精力来窥视华北。

不过,在七七事变之前一个星期,日苏曾爆发过一次冲突,这就是干岔子岛事件,正是这一事件,改变了关东军高层的想法。

干岔子岛位于黑龙江境内,号称黑龙江省“第一黄金岛”,面积是我们熟知的珍宝岛的近三十倍。更让人称羡不已的是,珍宝岛名字里虽含珍宝二字,其实并没有真的奇珍异宝,而干岔子岛却是货真价实的黄金之岛,上面有的是金矿。

和珍宝岛一样,干岔子岛也位于中苏界河主航道的中国一侧。按照“航路中线”的国际公认标准,它跟苏联没有什么关系,可老毛子不这么认为,听说岛上到处都是黄金,他们马上派了部队过来,越界上岛,把正在埋头采金的伪满官员和工人都赶走了。

伪满在帮谁采金?

当然不是中国人,而是身后的日本人。所以关东军听了马上不干了,双方舰对舰,艇对艇,炮对炮,在干岔子岛附近形成了对峙。

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和参谋本部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觉得为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岛跟苏联人干仗不值得。可是关东军却抢先出手,第一个向苏联炮艇猛烈开火,结果击沉一艘,击伤一艘。

苏联人吃了亏,不但没有反击,还由政府出面服了软,正式确认干岔子岛属于“满洲国”,并从岛上全部撤军。

这个结果大出关东军意料之外。

分析下来,主要还是斯大林正在搞内部大肃反,没有多少热情和精力来顾及边境纠纷。

等到七七事变爆发,关东军高层得出一个判断,那就是日苏之间短期内不会爆发新的战争,所以无需对苏联作过多戒备。此时正好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对华北的中国军队进行猛击,以消除身背后可能出现的隐患。

与关东军相比,朝鲜军还要起劲,在请战报告中,他们甚至都提出来要“治理中国”了。

听说由于石原的阻挠,国内暂时派不出兵,两边大佬都一拍胸脯:参谋本部不肯派,我们来!

关东军和朝鲜军本属驻外藩镇,管好自己那一摊就行了,现在居然堂而皇之地“干涉朝政”,其做法着实出格,但在杉山元看来正好相反:此真忧国之将也!

有关东军和朝鲜军支持,杉山元的胆壮了。

问题是参谋总长刚刚说过要不扩大,得找个理由自圆其说才行。

理由很快就找到了。

所谓不扩大,那是说的不扩大到整个中国,不是说华北,如果不向华北“驻屯军”增派兵力,难道还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第二十九军给歼灭吗?

好了,载仁亲王那里可以有所交代了,第二步就是得到内阁的同意。

橡皮图章

 

在日本,内阁不过是橡皮图章,但是再橡皮,总得也要拿来盖一下,更何况杉山元本人也是内阁成员,不能完全不给首相和其他同事面子。

内阁会议,在杉山元说明意图,喷完唾沫星子之后,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近卫首相身上。

近卫文麿,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是贵族院议长。

十四岁时,近卫就已经从老爸议长那里承袭了公爵的封号。以后的名气越来越大,三教九流,“左派”“右派”,军人政客,都争着来拜见,他自己也很得意,颇有点中国春秋名公子孟尝君的味道。

近卫组阁那年才不到五十岁,如此年轻的首相在日本政坛是很少见的,因此得到外界热捧,称之为“青年内阁”。包括元老西园寺在内,都曾对近卫寄予厚望,认为他一上台,将会为中日问题的解决找到新的有效办法。

可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近卫的眼光,其实比那些军人还要来得浅薄。这么说吧,把他那漂亮脑盖打开来,里面就一碗豆腐脑,脑仁跟松子一样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