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云深处有人家(第6/11页)

捏着蒋介石发来的电报,倒算着转瞬即逝的谈判日子,黄郛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他能够怎么办呢,只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悲愿绝不至卖国,智慧绝不至误国”。

蒋介石的指示电报通篇都像在作秀,大敌当前,大祸即至,还要摆出一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爱国领袖形象出来。

黄郛最不能原谅的恰恰是这一点。因为谈判协议这件事非常敏感,只要蒋介石缩一缩脑袋,他就可能要像济南案那样当替罪羊了,最后不仅事情办不好,还要饱受指责。眼前的事实就明摆着,今后的人们只要看一下这些电文,就会认为,你蒋介石是好人,我黄郛是坏人(“使后世之单阅电文者,疑爱国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

说蒋介石有作秀的嫌疑,这是难免的,站在他那个位置,也可能是必要的,但这里面确实还有一些他本人的真实想法。

在他看来,日军眼下已经胜券在握,兵临城下,他们会选择主动和我们停战吗?

绝不可能!

所谓停战,不过是一个传说!那是吓吓我们的,让我们自动撤退,然后日本人就可以不花一点本钱,北平唾手可得。

小伎俩而已嘛,以为我看不出来?

其实这也怪不得蒋介石。在日本,天皇、政府与军队并不是一码事,这个秘密连当时中国外交部的一流外交家都不是很清楚,更遑论蒋介石。

说到底,这世上的很多东西,大抵都属于潜规则的内容,如果你只会从书本到书本,从表面到表面,是永远无法领悟的。

此中关节,黄郛却早已看透,而且他还认为日本内部的这种矛盾,正是中方可利用之处。

他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所谓生死时速,盖不为过。

关键时候,黄郛不得不运用“双巨头”的力量。

黄绍竑星夜兼程赶到庐山,当着面对蒋介石汇报了华北实情,后者在了解来龙去脉后,才明确肯定了黄郛的做法:处理得对。

但是,蒋介石还是心有不甘。他又给何应钦发了一份电报,要他从军事角度出发,最后再确证一下北平究竟能不能守住。

后者明确答复:守不住!

听到“双巨头”都说得这么斩钉截铁,蒋介石明白黄郛绝不是在虚张声势,说的全是真话。

随后蒋介石给黄郛发来急电,告知:只要文字斟酌,打磨干净,你就去签吧。

这一天是5月30日,关东军规定的期限早已超过,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让黄郛惊心的是,外务省内部的说服工作失败了,“强硬派”始终不肯放弃政治协定,并计划列席停战谈判会场。

谈判马上就要开始,黄郛已经用尽了能想出的所有办法,结果如何,只有听天由命了。

1933年5月31日,中日双方在塘沽举行停战谈判。日方代表冈村宁次准备了一个停战协定草案,并且说明这是关东军的最后方案,一个字都不能更改。

这个停战协定就是关东军的军事协定,它跟殷同了解到的内容没有多少差异。

 

“塘沽停战协定”签订现场,看他们的表情,就能分出中日双方

在谈判中,中方也想跟日方讨价还价,可战败者哪有还价的资格和权利。冈村愣是板着个臭脸,别说一步,半步都不让。

怎样答复,非常简单,“yes”或者“no”。

冈村一副战胜者的腔调,那是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的。他当时不会预料到,十二年后,他也会作为一个屈辱的战败者,垂首弯腰在投降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中方代表看到已无任何转圜余地,不得不颤抖着手,在日方提案上落笔,签字。

日后一直被口诛笔伐的“塘沽停战协定”至此尘埃落定。

对签订这份协定,黄郛实出无奈,在给他的义弟蒋介石的电报中,曾用了这样八个字描述当时自己的心情:兄泪内流,兄胆如裂!

唯一感到庆幸的是,那份政治协定一直都没有露面。

老天保佑,在这个令人心悸的时刻,黄郛的出手终于收到了奇效——关东军根本就没通知外务省的人到场。

自从武藤、冈村等关东军高层接触殷同后,他们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华北交给这个黄郛和他的政整会是找对了人,用不着再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