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精彩地活下去(第13/14页)

赶紧撤退,由于走得急,他们连铺盖卷都没来得及拿,杨森和幕僚长身上的大衣都丢了。

第二十军闻讯调兵前来,由陈德劭亲自指挥,与日军苦战一天一夜,一千多兵员损失一半,才化解了前线的紧张形势。

日军向来视第二十军为劲敌,他们对没能消灭第二十军的指挥中枢而扼腕不已,一位联队长在日记中写道:“杨汉域军长也可能在村庄里,感到遗憾。”

在宜山正面,先是海竞强师溜了号,接着夏集团与日军甫一接触,各部便相继溃败下来,夏威本人仓皇撤离宜山,宜山防线尚未组织起来就已经支离破碎。

第二十军由掩护侧背又变成了掩护战区主力转移。杨汉域让第133、134师轮番据守隘口阵地,对进入天河公路的日军进行顽强阻击,完成任务后撤往贵州境内的独山。

第二十军到独山军械库领取枪械弹药,以进行补充,按计划领完之后,官兵们一看,库里的军火还多得很,就回来报告。

当时独山的守军寥寥无几,日军一到,不是资敌就是毁坏,岂不可惜。于是杨森亲自前去交涉,以独山地区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希望能把军火全部取出来。

回答却是:不行,没有得到上级许可。

杨森请示了一下,上面说可以尽量取用。再去找军械库管理人员,对方仍是一副官腔,说他们没有接到正式通知,不合手续。

杨森气急了,当着众人大声质问:“有军火弹药,你们不肯发给部队,敌人眼看就要打来了,你们又搬不走,那怎么办?”

管理人员以一副冷嘲热讽的态度看着这位发怒的老将军:“搬不走,我们宁愿炸掉!”

杨森被气昏了头,愤然拂袖而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或者说县官不如现管,作战在即,杨森毫无办法。

因为这些小人兼官僚的敷衍塞责,日军在追击过程中得以缴获大量武器,甚至他们身上穿的棉衣都是从仓库里抢来的。

后来杨森回重庆,曾在蒋介石面前告了御状。蒋介石听了也非常生气,遂下一道手令,要求今后凡在战区之内,当地的一切事宜,都须听从最高军事长官的节制。

日军追到独山,杨森又率第二十军前去守卫黎明关。

黎明关乃贵州西南屏障,有“黔南第一关”之称。关卡用石块砌成,建有高达三米多的石头关墙,每隔一米有一个垛口,山上还有炮位和机关枪阵地,在关卡之下,仅有一条山间小路可以通行,两侧皆为悬崖陡壁,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黎明关,杨森和第二十军又碰到了他们的老对手——第3师团。即便在修仁之战中,面对天险,第3师团还可以选择绕道而行,但黎明关两侧皆为连绵不断的石山,无法进行迂回包围,正面突破是进攻的唯一方式。

第二十军将重机枪和轻机枪集中使用,从各个方向对山间小路上的日军进行纵射和背射,同时以迫击炮辅助轰击。

第3师团在黎明关遭受了惨重伤亡,仅仅一个先头大队里面,中队长便全部负伤或被击毙,有的中队军官都被打光了,只得临时由曹长充任中队长,黎明关前的青苔路上,横七竖八,躺满了日本兵的尸体。

第3师团在战史中承认,第二十军在黎明关的阻击“异常顽强”,战况进展因此极为困难,由于需要往后运送的死伤者太多,连部队驮马都得不到替换。

这时的第二十军虽仍为一军,但实际战斗力不及鼎盛期的一团,又未进行过休整,实在是硬撑着打仗,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最终还是撤出了黎明关。

杨森且战且退,苦苦支撑,天天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着援军到来。

在等待援军的那些天,杨森度日如年,经历了他从军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他甚至已横下一条心,准备与阵地共存亡。

十天之后,孙元良军到达,这是长衡会战以来,杨森所看到的建制最为完整的部队。

1944年12月2日,日军的一个大队穿着从仓库中缴获的军棉大衣,混入并占领了独山。

消息传出,重庆人心动摇,英美盟国都提出了撤侨动议,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中将也向蒋介石建议,必要时,不惜将远征军全部调回,用以保卫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