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出来遛遛(第7/10页)
妇女抬头见是个军人,便没好气地回了一句:“凉粉嘛,天一亮就要挑出去卖,现在不抓紧磨怎么行。”
杨森反正也不急着赶路,就坐在地上和她聊起了天,问她家还有什么人。
妇女抹掉额头上的汗水,一指身边:“喏,就是这个伢子(长沙一带方言,指未成年小孩),她爹给鬼子飞机炸死了。”
杨森一瞧,果然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使劲地帮她母亲推磨。
杨森立刻问道:“你这个小孩读书没有?你们的生活怎么过?”
妇女一脸苦笑地作答:“伢子倒是读书了,但是我一个人推不动这么大的磨子,只好叫他起大早来帮忙。要生活,怎么办呢,只好勉强对付着过就是了。”
杨森想了一想:“如果你把生意做大一些,钱赚多一点,就可以雇一个人来帮忙了。”
对方听后直摇头:“生意做大?我哪来那么多本钱呵。”
杨森告诉她:“我想借点本钱给你,就是不晓得你肯不肯要。”
只听嘎的一声,石磨停了,当母亲的睁大眼睛看着杨森,眼睛里充满了困惑,半晌才问道:“官长,你是在开玩笑?”
“我说的是真话。”怕人家以为自己是骗子,杨森索性表明了身份:“我不会跟你开玩笑,我是杨森!”
杨森的大名,平江没几个人不知道,妇女惊讶地嚷起来:“你是杨——总司令?!”
见杨森点了头,她这才确信不疑,搓捏着双手,满脸的恭维和感激,一时却不知说什么才好。
杨森很认真:“你算算看,扩大生意需要多少钱?”
“有——”,妇女不安地笑着,“有个一两百块钱也就尽够了。”
这种谈话让她显得有些过于紧张,在深深吸了口气后,又问:“杨总司令,你借钱给我,我
是不是要写张借据给你呢?”
杨森如数摸出腰包,听到这句话笑了起来:“老实说,我这两百块钱是准备送给你的,我根本就没有要你还钱的打算。不过,如果你一定要还钱,那就等你赚到钱后再说吧。”
母子千恩万谢,收下了钱。
隔了几个月后,杨森路过这里,特意再次造访,发现她家房子居然翻新,而且开了一家凉粉店。
显然再不用挑担卖凉粉了。杨森一时高兴,想再照顾一下她家生意,便把随从都带进店来吃凉粉。
上前招呼的店老板并不是原来那位,而是另一个模样相仿,年纪略小的女人。听到随从称呼杨森的职位,她猛地一惊,立刻跑来询问是不是“杨总司令”。
得到确切的答复后,女老板兴奋地叫起来:“啊,你是我姐姐的大恩人,你还记得借钱给我姐姐的事吗?”
据其介绍,原来她姐姐拿钱扩充了生意,赚了钱,已经带着孩子搬到别处去了,这个店就盘给了妹妹。临走时,姐姐特意关照妹妹,假如杨森再来,一定要好好招待,并且归还那两百块钱。
杨森连忙推托说不记得借钱的事了,但女老板坚决不肯放他们走,杀鸡治酒,请他们吃饭,又坚持要把钱还给杨森。
杨森再三推托,她说:“借你的钱我们才能发达,你不许我们还,岂不是叫我们从此不得发达吗?”
听到这话,杨森才笑着把钱收下来。
在吏治方面,杨森一向开明激进。早在四川时,这位“蛮干将军”就有过修建马路、实施新政等让遗老遗少们连呼吃不消的举措,他在反封建和解放妇女方面,更是有如五四闯将,由于他的督促和严令,四川妇女才真正告别了缠足的陋习。
偏偏平江这个地方陋规还不少。有一年三八妇女节,杨森骑马来到平江县城,应邀参加庆祝大会。途中经过一座木桥,见一男子正手执竹鞭,狠狠鞭打一个小女孩,同时像使唤牲口一样呵骂:“你去不去?去不去?”
小女孩虽然掩面痛哭,但始终倔强地一步不移。
杨森大怒,跳下马来,从男子手中夺过竹鞭,抛进河中,然后厉声质问:“你这是在干什么?”
男子打量了一下杨森,发现他是个高级军官,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不过说话时仍然理直气壮:“她是我妹妹,已经嫁了人,可是一到婆家就逃跑,三番五次。她婆家向我们要人,这个脸谁家丢得起,所以我父母让我务必把她押送回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