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4/19页)
傅常是主张直接端锅的,刘湘便写了一封密令交给他,让他以慰劳唐部为名前去淮南,见机行事,将唐式遵予以撤换。
傅常素来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喜欢放大炮的是他,胆小畏难的也是他。到前线后,一看唐式遵那气势,早非昔日“二瘟”可比,他便害怕起来:一旦我宣布密令,唐式遵不接受事小,会不会大发雷霆,要了我的脑袋啊?
越想越怕,傅常当下连密令都不敢留在身边,深夜拿出来焚毁了事,然后一溜烟跑回了汉口。
傅常碰了壁,刘湘才决定采用“釜底抽薪”。
他任命战区参谋处长周从化为集团军代理参谋长,表面上是说怕唐式遵指挥能力薄弱,让周从化予以协助,其实是一面监视唐式遵,一面暗中执行“釜底抽薪”计划。
周从化负责在前线穿针引线,他联系了被认为最可靠的几个师旅长,见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愿不愿意甫公回川养病?”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周从化就要求对方像加入武德励进会那样,赌咒发誓,写下誓约交给刘湘。
这实际上是在撤换唐式遵不得的前提下,利用部属架空唐式遵,以便逼他执行刘湘的命令和指示。
一旦这个步骤能得以顺利实施,他们便要在汉口选择一个能在部队中代表刘湘的人,也在刘湘面前盟誓,由他充任“钦差大臣”,监督唐式遵下令,并到前线具体指挥军事。
饶国华自杀后师长尚有遗缺,所以刘湘曾打算派副参谋长余中英去接替,顺便担任“钦差”这个角色。但余中英过去效命于刘文辉,在刘湘部队中资历较浅,他担心官兵不听调遣,以致重蹈饶国华之覆辙,因此余中英坚辞不就。
幕僚怯阵,刘湘就找部队里下来的。潘文华、杨国桢、郭勋祺当时都在汉口医院养伤,也全是刘湘的亲信心腹。其中,潘文华、杨国桢并没有受伤,他们窝在医院是被削了职后无处可去,先找个地方遮遮脸,自然暂时难以派上用场。
郭勋祺是真受伤,而且仍担任着主力师第144师的师长。在刘湘的“自己人”网络中,潘文华属于刘湘的绝对亲信,郭勋祺又是潘文华的绝对亲信,虽然一时还不能出院去当“钦差大臣”,但可遥控指挥前线部队。
假如前两个步骤实施顺利,便可转入第三个步骤:反攻芜湖。
按照计划的要求,这次反攻行动务必倾注前方部队的全力,在短期内拼死夺回芜湖,为此哪怕牺牲惨重,也在所不惜——打完了还可以回川再重组部队嘛。
说白了,反攻芜湖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为的是呼应四川。
四川方面由钟体乾等人张罗,准备一接到攻克芜湖的报捷电,便在成渝两地举行盛大的军民祝捷大会,在会上高呼口号:“请刘司令回川养病!”
与此同时,刘湘的那两艘水军炮舰“巴渝”、“长江”将载军民代表至汉口迎接刘湘,并派留川部队在宜昌以下沿岸警戒,如果蒋介石出手阻拦,不让刘湘回川,便不惜一拼。
因此发生事端,责任问题可以请全国公论:有攻克芜湖之功在前,何惧舆论不偏向四川。
整个计划看上去缜密有序,可谓环环相扣,而且前期推进也相当顺利。
1938年1月上旬,唐式遵果然给尚在医院的郭勋祺下达了进攻芜湖的命令,理由是要牵制津浦线日军。
郭勋祺当即给副师长下令,要求代他指挥,必须打下芜湖。其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前线发去电报督促。
其时包括川军在内,中国军队并无足够的反攻能力,日军在芜湖又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激战一周之后,川军不仅未能攻下芜湖,还伤亡了五百多生力军。
自始至终,郭勋祺的参谋长都非常不解。原因是芜湖这里打得如火如荼,津浦线上的其他友军却动都没有动过,这样牵制,究竟有何意义?
很多人都被蒙在鼓里,只有刘湘和一部分亲信知道内幕。
除带来“釜底抽薪”的舞台脚本外,乔毅夫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商讨在刘湘入川之后,如何对付蒋介石和国民政府。
刘湘倒也干脆,蒋介石要挤他,他就反过来挤刘文辉。
在刘湘看来,刘文辉据有的西康,迟早要统一过来,才能运用自如。而且刘文辉部队不多,缺乏战斗力,跟过去的刘存厚一样,已呈老朽之状,完全有把握迅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