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声的战争(第18/25页)
在“联共”的基础上,刘湘再派张斯可赴广西南宁,那里也驻有延安代表,三方代表共同签订了“红(军)、桂、川军事协定”,商定要联合反蒋。
刘湘还希望将省外的这盘棋摆得更大一些。
1936年9月,他召集励进会骨干成员,在成都公馆举行秘密会议。刘湘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就如何交结更多的“朋友”,让众人支招。大家一番讨论,所提交的“朋友”名单中有山东韩复榘,山西阎锡山,还有陕西的张学良、杨虎城。
最后刘湘选定联络陕西。因为根据情报,蒋介石要调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去福建,调杨虎城及其第17路军(又称小西北军或后西北军)去甘肃,另由胡宗南进驻西安,取代张、杨。
陕西是杨虎城的地盘,张学良则是继“九一八”、长城抗战后便居无定所,只能在陕西寄食以存,蒋介石动了他们的窝,那二位能不跳起来吗?显然,现在联络张、杨反蒋,恰在其时,反倒是韩复榘和阎锡山,小日子一直过得不错,很难下决心“造反”。
经过物色,刘湘决定派黄慕颜完成这一使命。黄慕颜首先去广西,与李宗仁谈定了“川、桂、陕”合作反蒋的事宜,接着再由成都乘机去西安,对外则宣称前往洽谈川陕联防事宜,以避人耳目。
黄慕颜的大舅子在西安绥靖公署任交际处长,为杨虎城的得力助手之一。通过这一关系,黄慕颜顺利地见到了杨虎城,并交付对方一份关于“川、桂、陕”联合反蒋的电稿。
杨虎城说他和刘湘在见解和想法上“完全吻合”,但他要黄慕颜稍等几天,待他和张学良研究之后再行答复。
实际情况是,张、杨正在酝酿一起惊天大行动。
1936年12月12日,爆发西安事变,张、杨在华清池捉住了蒋介石。黄慕颜得知详情后,立即电告刘湘,并建议刘湘解决在川的“中央”势力,以响应西安。
西安事变发生时,刘湘正在大邑养病。闻知消息后,急忙赶回成都进行处置。在接到黄慕颜的电报,确证消息属实后,刘湘君臣又惊又喜。
惊的是,这张、杨也太牛了,我们撑破天,也只敢打打擦边球,玩玩合纵连横,他们竟能给老蒋来个瓮中捉鳖,瞧瞧人家这胆识,惭愧啊。喜的是,不用自己费吹灰之力,嚣张一时的老蒋已经束手就擒,眼看着连小命都要保不住了,真应了那句话,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
当天,四川发出两封通电,一封出自于国民党四川党部,一封出自于刘湘,前者声讨张、杨,后者看似态度模糊,实质是寓支持于模糊之中。
刘湘举止暧昧,弄得贺国光惶惶不安,一再找刘湘和邓汉祥探问,并竭力劝说刘湘拥护南京政府,但收效甚微。
刘湘尚保留着一丝模糊,是受邓汉祥之谏,采取观望态度,多看几天再说。
先看南京。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要举兵讨伐张、杨。早已倾向于蒋介石的孙震闻讯,立即附和,并要开拔入陕,刘湘电令其撤回川境,不准擅自行动。其他如邓锡侯、李家钰、刘文辉,一看事情这么复杂,马上都不动了。
再看西安。“讨逆军”已攻入潼关,并拟派飞机轰炸西安。刘湘一合计,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张、杨恐怕不会再留着蒋介石做人质了,只会将其咔嚓了事。就算“讨逆军”暂时攻不进西安,飞机炸,也得把老蒋给炸死。
那还等什么,动手吧。
正要下达进攻令,有幕僚劝止:“西安那边激战正酣,如此做法,会把“讨逆军”的注意力转移到四川来的,那样四川就要吃苦头了,何必呢。如果能确定蒋介石真完蛋了,到时再动手也不迟。”
刘湘认为有理,于是决定:先布置包围,然后再动手。
刘湘随即以潘文华为总指挥,傅常为副总指挥,将成都军校和重庆行营完全包围起来。
蒋介石在川的主要武装力量就是成都军校,另外还有宪兵团和别动队。发现自己被包围后,他们当然不甘于坐以待毙,所有大小官员全都自动自发地出来抢筑工事,昼夜和衣不睡,且不论文武,全部持枪在手,欲作困兽之斗。
成都市区由此一片肃杀,街上连行人都看不到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