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像的破灭(第8/17页)
刘湘决定任命王陵基为第五路总指挥,再次指挥与红军作战。
在任命王陵基之前,刘湘斟酌再三,犹豫了又犹豫,因为他对“王老师”早有疑忌之心。
除了刘从云因与王陵基不和,经常在身边进些关于王陵基的“谗言”外,在刘湘眼中,王陵基自身也确实有了离心倾向。比如擅自在万县招编人马、扩充部队之类,那不就是要独闯天下、拉旗杆做小诸侯了吗?
刘湘和邓锡侯不同,刘湘是表面宽厚,他绝不会像邓锡侯那样,容许部下越出自己划定的圈子。对灵官的一举一动,他貌似不置可否,可内心哪里会真的不在乎。有一段时间,他盯着万县的那副神情,就好像盯着颗定时炸弹。
可他仍然要用王陵基,而且要重用。
刘从云曾指王陵基是魏延。魏延有没有“反骨”可以另说,但文长兄绝对是个出众的将才,此君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深具奇谋,他献给诸葛亮的“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一策,为后世许多兵家所叹赏。
魏延的计策再高明,终究没能付诸实施,王陵基在“下川东之战”、“出征洪湖”中的表现却是有目共睹。尤其是王陵基有过跟红军作战且战而胜之的经验,这在当时的川中诸将里无人可及,就凭这一点,也不能把他拉下去。
退一步说,魏延造反,终究还是到刘备和孔明都不在世之时,刘湘自信也能镇住灵官,就算对方是个定时炸弹,那定时装置也是在自己手里,还不致于马上走火失控。
王陵基刚刚拜印,还没出发,徐向前就已击溃刘存厚,占领绥定、宣汉两县,红四方面军也顺势扩充到了八万余人。
1933年11月1日,王陵基领兵五万,向绥、宣发起“进剿”,刚好与继续向前推进的红军狭路相逢。
徐向前原计划占领绥、宣后,便长驱直入,南下进攻万县,以扼四川咽喉。但跟王灵官打过一个照面之后,就知道遇上了川军主力,急忙退至宣汉河北岸。在这一带,红军工事坚固,又有河道挡路,双方形成了对峙格局。
绥、宣既破,重庆和万县北面都亮出了空档,全川为之震动。刘湘压力很大,他急于稳定人心,乃向王陵基发出严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立即发动第一期总攻,以收复绥、宣。
渡河作战向来是个极其危险的买卖,王陵基即便被压得再紧,也不敢贸然行事,他在寻找一个机会。
起雾了。
1933年12月15日,拂晓,宣汉河上雾气蒙蒙,能见度极差,这边看不到那边,那边也看不到这边。
川军以浓雾为掩护,成功实施了强渡。北岸红军发觉后,急忙组织反攻,要把已渡河的川军赶下河。
王陵基指挥作战,极有章法。攻击时有主攻,有佯攻,有预备队,分得清清楚楚,防守时则配备重火力,一般为三线配置:重机枪阵地两线,迫击炮阵地一线。这使得双方的攻守战相当激烈残酷,伤亡也都很惨重,红军战死将领很快达到了师长一级,徐向前事后对此的描述是“杀声震天,山河尽染”。
1933年12月17日,川军收复绥、宣两城,红军退守马渡关。
马渡关山高林密,路险涧深,乃川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向前十分重视,不仅将自己的指挥所设在这里,而且调精锐部队严密布防。
王陵基也是一样,他只有将此地夺过来,才能反过来扼制红军南下。
1934年1月24日,王陵基调动两个主力团向马渡关发起进攻,在伤亡一千多人后,红军阵地仍岿然不动。
负责把守关口的是许世友许和尚,那是徐向前部下第一勇将,素以能打苦仗恶仗著称,他的防线岂是那么容易被突破的?
王陵基一向岸然自高,连刘湘见他都得尊称“王老师”,从来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儿,当下大叫一声:“我不信红军是三头六臂,这马渡关就打不下来!”
红军虽然没有三头六臂,但川军连攻四天,连续激战,就是拿不下一个马渡关。
1934年1月28日,王陵基亲临前方督阵,随其前往的还有两个手枪大队和独立团。
手枪队是刘湘成名前后的必杀技,队中人手一支盒子炮,近战时火力甚是威猛,过去刘湘每遇过不去的坎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调手枪队出阵。独立团则拥有机枪营、炮兵营这些重火力,可掩护步兵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