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像的破灭(第5/17页)

这样凶猛的追击战术,川军从来没有见识过,那个狼狈就别提了。不仅前线大部队全面崩溃,就连原先布置在较后地区的少数预备队,也被顺势打垮。

田颂尧大惊失色,他本人驻于阆中,但包括阆中在内,后方都是一片空虚——他此前早就把部队全摆到了一线,根本没留下做总预备队的足够兵力。

更令人悲哀的是,直到此时,田颂尧和孙震也没搞清楚红四方面军的真实情况,不知道对方究竟掌握多少兵力,最终要打到哪里。

越糊涂越惊慌,越惊慌越没辙,除了逃命,两人全都没有一点招。

阆中城外是嘉陵江,孙震传令架起浮桥,供各部撤退。可人倒霉的时候,连天都不帮忙,忽然下起大雨,河水暴涨,渡河效率也大受影响,岸边的溃兵越积越多,而且大家都抢着渡河,没有人肯留下来做掩护。

王铭章见势不好,当场召集所有团长以上军官开会,希望谁能发扬发扬风格当后卫。然而军心已溃,哪里还能找出这样的活菩萨,反而会上闹到不可开交。王铭章无计可施,竟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给部下们磕起了头。

磕头也没用,大家仍是各自乱跑,跟老窝被端掉的野蜂没什么两样。

田颂尧那极其短暂的几个月“黄金时代”就这样结束了。他遭到了命运齿轮的无情报复,不仅再度丢掉巴中三县,而且继成都巷战后主力再受重创,出来三分之二的兵力,起码损失了三分之一,战后连一个稍完整些的团或连都找不到了。

冬瓜这下真的摔烂了,田颂尧别说进攻,连退而自保都觉得困难,只好致电蒋介石,请求辞去“剿匪督办”之职。

川军是第一次跟红军照面,蒋介石可是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交道,真实的红军有多凶猛,他比谁都有数。

你先前得意,那是超常发挥了,现在一败涂地,反倒在我意料之中。

蒋介石没有同意田颂尧的辞请,他属意刘湘前去“征剿”,并委任其为“四川剿匪总司令”。

刘湘自有主意,他提出“先安川后剿赤”:让我打红军不是不可以,但得等我干趴幺叔,把四川盟主的位置坐稳当再说。

岷江一战,刘湘大获全胜,也相应具备了统领各路诸侯的威望。

1933年10月4日,刘湘当着诸侯部属们的面,在成都正式宣誓就职“四川剿匪总司令”。之后,便发布了六路“征剿令”,准备向红军发动进攻。

出征之前,刘湘公开宣称“三个月内全部肃清川陕苏区的红军”。

这并非完全大语,而是有一定的实力依据。

时间到了“战国末期”,六强皆有定数,所谓六路,实际上也就是“六强”。除刘湘自统一路外,其余五路依次为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存厚,交椅排法完全按照“水泊梁山标准”,武功与资历综合,但以武功为先,然后谁大谁坐前。

六路集中了当时所能集中的大部分川军精锐,共计一百多个团,二十万人马。反观红四方面军,尽管打垮田颂尧后立即进行了扩充,但也只发展到五万余人,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新兵。

兵力占有绝对优势,自然是王道。可自古以来,战场又都是一个时时能诞生奇迹的地方,这回创造奇迹的是徐向前。

早在刘湘宣誓就职之前,徐帅就预先破掉了“六路”中的两路:杨森和刘存厚。

杨森和刘存厚的防区也都在川北,与田颂尧毗邻,田颂尧兵败,如同在他们头顶上响了个炸雷,让二人吃惊不已,有朝不保夕之感。

依照杨森以往的脾气,那是非要斗一下不可的,但他如今地盘很小,部队也少,全部加起来不过才两万,仅是田颂尧“三路围攻”所用兵力的三分之一。再说了,蒋介石好歹还给了田颂尧一个“剿匪督办”呢,杨森什么都没捞着,干嘛非要去太岁爷头上动土?

杨森另辟蹊径,他与红军进行秘密谈判,提出“互相支援,互不侵犯”。双方达成协议后,他率先给红军送去地图和药品,以示诚意。

这些当然都得瞒过蒋介石的耳目,所以还得演戏。

先是红军那边假装杀过来,然后杨森这边派一个连虚张声势地大喊:“红军又过来啰!”

喊完就乱放枪,放完枪冲锋,双方以冲锋为掩护,顺势完成所有物件的交接。红军拿到东西后,就撤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