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真命天子(第8/12页)
就在一切都操持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刘从云突然离开重庆,前往武汉。
给信徒及外界的说法,是重庆和成都道馆的“灵根”没有调好,刘从云作为教主得四处云游去“调”一下。
实际的原因当然不会如此简单,而且仍跟政治紧密相关。
这一年是1927年,四川以外的政局变化极其剧烈,先是南方发起的北伐之役在长江流域打垮了吴佩孚,接着,又出现“宁汉分裂”,蒋介石在南京,汪精卫在武汉,两个南方产的国民政府一母同胞,却相互对峙。
南北谁胜谁负,基本已有定论,起码长江流域这一块是没有疑问了。川中诸侯不论大小,全都是转舵行家,一夜之间便全都“咸与维新”,宣称服从国民政府,并受编成为“国民革命军”,其中刘湘反应最快,在加入国民党后,第一个就职为第二十一军军长,其他有点实力的诸侯也都有样学样,相继当上了“革命军军长”。
如果说这一点比较好解决,下面就比较难了。
刘存厚的谋士吴莲炬在“隆中对”中,曾提出一个外拥中央,内固实力的策略。问题就在于你拥谁为“中央”呢,是南京,还是武汉?
最稳妥的办法是等等看,事实上,大家也都在等,就等南京和武汉决出胜负,但是稳妥有时就意味着落后,一旦人家那边尘埃落定,封王拜侯可就没你什么份了。
要做大事就得冒点风险。刘湘像受编时一样,又是首先行动,暗中将赌注全部押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一心北伐,对四川境内的事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刘湘这样的川中实力派主动投靠,当然没理由不高兴,因为那就意味着他起码可以通过刘湘“以川制川”了。
为了方便联系,蒋介石专门在上海买了一部短波无线电机送给刘湘。据说当时这种短波无线电机一共才三部,另外两部,蒋介石自用一部,还有一部给了白崇禧。
刘湘除与蒋介石直接通电外,还派代表专驻上海,应该说南京那边没什么问题了,他所顾虑的是武汉。
“神仙军师”去武汉,一方面是窥测动静,另一方面也便于从外部总揽四川局势。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还未出现时,刘备总是多灾多难,几乎让每个读者都为他揪一把心捏一把汗,自从有了孔明之后,大家就安心了,大可以吃着爆米花看闲书。
孔明在时,百战百胜,即便不在,不还留下了“锦囊妙计”嘛?
刘从云临行之前,也给刘湘留下了一个“锦囊”,让他在碰到困难时如此如此。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当刘湘在重庆做他的“新野事业”时,杨森在万县也没闲着,而且两人都碰到了如何团结内部这一棘手问题。
杨森可来不了刘湘那种哭哭啼啼、欲说还休的酸样,也绝不会装成戏剧里受了委屈的小生,一个人跑到角落里去跟部下将领们玩躲猫猫,当然更没那么多心眼如刘湘一般搞“以神治军”,他只会下狠劲硬压,采用的是所谓“强干弱枝”政策。
杨森从各个师里抽调机炮重火力,成立机炮部队,又每师抽调一个主力步兵团,编成执法大队。这些部队全都由杨森直接掌握,看谁不顺眼,马上就可给以颜色。
杨森得劲了,各师却无不被抽到骨软筋酥,师旅长们叫苦不迭,有人忍不住发牢骚:“集中机炮,等于脱马褂,成立执法队,等于脱长衫。昨天脱马褂,明天脱长衫,后天是不是要连裤子都剥光呢,这让我们如何见人?”
为了让军官消停下来,杨森又创造了一套新理论。他说:“养恶人如养鹰,饥之则附,饱则飞扬。”
杨森把部下全当恶人养,给的薪资极低,使他们时时处于一种半饥半饱状态。有人发牢骚或不满意,杨森就随手新人换旧人,完全不顾任何情面。比如他觉得师长不听话,就撤掉师长,提拔旅长接替,觉得旅长不听话,就撤掉旅长,升团长为旅长。
这下大家反而叫得更凶了。
杨森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叫做“杀鸡给猴看”。他以“阴谋叛变”的罪名,派执法大队把一个叫杨春芳的师长给抓了起来,并要处以极刑。
杨春芳系绿林袍哥出身,杨森军中,有此经历的人不少,比如范绍增。见杨春芳可能要人头落地了,他们一方面是物伤其类,另一方面则出于江湖义气,纷纷争着为其求情,说杨春芳半辈子刀口舔血,欠下的人命债委实太多,死是应该的,但是人人都可以杀他,唯独杨森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