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燃烧的翅膀(第5/8页)
二十多里,对熊克武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据说他可以一天行走二三百里,中间不歇气、不喝水、不吃饭,所以人称“铁脚板”。
与四川境内的四次起义有关,熊克武要想不出名都难,尽管他外出时一般都进行化装改扮,但仍少不了被“咬尾巴”。不过幸运的是,他每次都能成功地将“尾巴们”统统甩掉。
那些负责跟踪监视的警察和密探都觉得奇怪,怎么跟来跟去就跟丢了呢,难道这个革命党嫌犯飞上天了不成?
其实熊克武靠的就是铁脚板功夫,你要弯下腰来喘口气,喝口水什么的,一抬头,人就不知哪去了。
要练出这种功夫,并非完全靠天赋,还有意志和毅力。两年多来,这个年轻人不断地经历失败,却从未放弃,仍在继续为起义做着准备。
还是要寻找对手的薄弱点。
几个月后,熊克武找到了新的目标:嘉定府(今乐山市)。
乐山位于川西南,跟成都、泸州、宜宾在一块,看似不像一个适合再次发动起义的地点,可这只是死的一面,还有活的一面——乐山官军正奉命围剿凉山地区的彝人武装,后方比较空虚。
打的就是空虚,这一拳下去,无论如何也得砸出点声响来。
广安吃亏,还是吃亏在从日本购买的枪支不敷使用,枪不够用,同志军规模便难以扩大,也就不能不继续使用难托重任的袍哥会党。
为了寻枪,熊克武绞尽脑汁。
根据情报,成都督署将向凉山前线解送大批枪支弹药,其中仅步枪就有一千支,正是革命党人最急需的宝贝!
熊克武闻讯准备在沿途设伏,捉住这条大鱼。可是功夫花了不少,一等不来,二等不来,预期中的押运官军迟迟不至。
还有哪里有枪?
新的情报显示,乐山官军被大量调出后,需要地方团练维持治安,成都督署特地向团练局下发了枪支。
革命党在团练局有内应,送枪的来了。
在广安起义中,熊克武采用的是双管齐下,即一路夺枪,一路攻城。而起义之所以失败,就败在没能夺到枪,导致所有成果随之流失。这次他决定改换思路,来个一先一后——先夺枪,后攻城。
1910年1月22日,乐山起义打响,当天早上首先谋袭团练局。
团练局教练本身就是同盟会会员,按照他的要求,团丁们将枪支往操场上一架,坐进教室听课去了。革命党人就埋伏在操场之外,其他什么都不用做,直接从地上捡捡西瓜就成了。
这么一捡,就捡到了一百多支步枪,加上原有武器,一下子就得以武装出数百同志军,并在距离乐山仅十几里路的新场进行会合。
每一次起义开头都要出点状况,唯有这次异常顺利,熊克武很是激动。按照计划,他又抡起自己的铁脚板,马不停蹄地前去附近的泸州组织其他援军。
让人难以预料的是,这次的状况不是出在开头,而是出在中间。
假如同志军能够即刻顺流而下,直趋乐山,必然能打官军一个措手不及。可是大家都太兴奋了,也缺乏经验,于是光在新场吃饭就耗去了整整一个多时辰。在这一时间段内,乐山知府已经得到通报,并作出了防备。
等同志军往乐山进发时,他们才发现,不仅城头枪炮林立,就连城外都布满了岗哨。
在辄生意外和变故的情况下,众人都慌乱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熊克武不在,佘英承担起了总指挥的责任,率部回撤。
可为时已晚,第二天乐山官军便追了上来,佘英毫不示弱,就地迎战。
与广安起义不同,这次双方在人数和武器配备上都形成了规模,而且各不相让,因此战斗异常激烈。
打一个乐山官军,同志军尚能应付,但是随后从背面袭来了一支官军,使他们立刻处于腹背受敌的窘境,情形就十分危险了。
佘英只得率部且战且退,不料中途又遇到了一支官军。三支官军一齐涌上来,顿时满目都是铺天盖地的敌人。
佘英从小练武,还考中过武秀才,拳脚棍棒很是了得。当时他正身患虐疾,但就靠着这身硬功夫,他独自杀出一条血路,一口气跑到了川滇边境的豆沙关。
豆沙关是古代由蜀入滇的第一险关,从这里一步跨过去,便可以到达云南。然而就在镇上的一座茶馆里,佘英的行踪被密探发现,随后就遭到包围,冲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