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的东西之争(第5/8页)

因此,杨秀清不得不说:“今天格外开恩,日后务必谨慎。”

人们都为耶和华的宽恕而松了口气。杨秀清清晰地听到了气息声。这次事件的结果,杨秀清知道了洪秀全的威力,洪秀全也觉察到了杨秀清的攻击。

洪秀全下令让功臣家族的妇女休息,表面上事情告一段落,但领导人各个心知肚明,事情不会这样结束。

在这次事件后,杨秀清的弟弟杨辅清突然要求去安庆。西征军已从南京溯江而上,抵达安庆,指挥西征军的是翼王石达开。

好友问杨辅清:“你去安庆做什么吗?”

杨辅清朝四周瞅了瞅,回答道:“大难就要临头了!”他已痛切地感到哥哥的蛮横招致了强烈的反感。他担心受牵累,因而想离开南京。他选择投靠石达开,一是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二是他觉得石达开可以信赖。

“在天京简直叫人窒息,就让我待在这儿吧。”杨辅清在石达开面前深深低下了头。

“真的这么糟吗?”石达开在仔细琢磨着他跑来避难意味着什么。他极力抑制着,仍不禁流露出叹息之声。

连理文从谭七那儿听到南京的情况,向父亲报告后,问道:“我们能做些什么?”

“很难啊!依靠翼王的力量,也许还有办法能防止悲惨结局。不过,这个人进了南京之后,好像也变了。”连维材抱着胳膊答道。

“要船!没有船,什么也干不了。要打仗,首先得有船。”曾国藩在湘潭和衡州设立造船厂,昼夜不停地造船。

湖北、湖南的船全都被太平军拿走了。可以说,由于这支船队,太平军才打下南京。北京派来的急使所带的命令,只是一味督促他赶快上阵。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已到达天津,李开芳、林凤祥等人所率领的太平军破了代替讷尔经额任钦差大臣的胜保的清军,杀了天津知县谢子澄,北京受到震撼,富豪们纷纷开始逃难。

西征军从安庆又往西进军,在田家镇、半壁山打败了江忠源,占领了汉口和汉阳,知府俞舜卿和知县刘鸿庚等战死。

在长江对岸的武昌城内,湖广总督吴文熔和湖北巡抚崇纶,在强敌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仍争吵不休。崇纶建议在城外建立基地,防御敌人。所谓到城外去,就是要弃城。过去有无数的清朝大官儿,就是借此机会逃跑的。总督早就看穿了巡抚的用心。

“我们要与城共存亡!”吴文熔将一把利刃扎在桌子上,厉声道,“城亡我们亡,城在我们在!我已做出决定,再有人说要出城,先让他尝尝这利刃!”崇纶一再抵制吴文熔的主张,认为只是闭城不出算不上是作战,现在他被吴文熔的强硬态度压了下去,但内心非常不满。吴文熔确有自以为是的一面,尽管说现在是战争时期,但拿着利刃,强制通过自己的意见,这态度恐怕还是不正确的。不过,若不这么做,武昌城只怕会轻易落入太平军手中。

不知什么原因,太平军解除了对武昌的包围,退出了已占领的汉口和汉阳,退到黄州。据说这是“为了等待援军”。若在武汉三镇等待援军,大概要为伸展得过长的补给线担心吧。不过,武昌清军首脑若弃城逃跑,太平军就会增添信心,也许会继续驻扎在那里。

“我们坚守了武昌,贼军害怕,所以后退了。”吴文熔这么认为。

而崇纶却态度强硬:“因为我们缩在城内不出来,失去了歼敌的机会。贼势已衰,到城外迎击,就可以把贼军击溃,可是我们没有这么做。”他本想逃跑,因为太平军撤退了,所以才说这样的大话。他不光是这么说,还写了奏文,说什么“一味坐守,失去歼敌良机”呈报到北京朝廷。吴文熔由云贵总督调任到此。他曾慨叹国军士气不振,多次弹劾满族武官无能。崇纶这次弹劾他,完全是一种报复。

北京命令他们立即追击。北京不了解战局,北伐军怒涛似的逼近北京,朝廷早已惊慌失措,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想利用南方战局来牵制北伐军。说得极端点,他们希望南方仗打得激烈些,不管输赢。

“我们正在全力建造兵船,很快就会组成水军。在水军建成前作战,显然不利。不能只看当前战局,要有长远眼光。”

曾国藩向北京送去报告,但北京只考虑当前的战局。江忠源因此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