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第5/7页)
“能再想想办法吗?”曾国藩虽比罗泽南年轻,但他是同乡高官,罗泽南也要跑来跟他商量。
“让我考虑考虑。”曾国藩答道。
其实他已考虑过了。为什么会产生太平天国,而且各地都有集团响应叛乱呢?曾国藩也知道,根本原因是政治太糟,但还有另外问题。他认为是“法没有得到严守”。打起仗来逃跑了,反而说是打胜,逃跑了也不给予处罚,或处罚很轻,这样,坚持战斗的人就被人看作是傻瓜。太平军攻陷南京后,曾国藩曾给北京寄去一篇奏文,内容是“请行严刑峻法”,意思是说像过去那样运用温和法律不可能打开目前困难的局面,必须严刑峻法。
为了具体执行这篇奏文的精神,曾国藩早就有了要设立“审案局”的想法。最近他日夜都在考虑实行这一计划的具体办法。设立机构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实行的人。它是一个衙门,但曾国藩自己就置身官场。衙门里的官,靠不住。审案局是为施行“严刑峻法”而新设的机关。
“一定要是崭新的机关,绝不能受污染。”曾国藩常自言自语,一想到审案局的事,这些话就自然脱口而出。
“对!他们有学问!”
“他们”是指罗泽南团练里的人。
提起团练,大多是农村中那些自居有几分力气、讲义气的人,实际上跟流氓地痞差不多。罗泽南的团练却不是这样,他是把私塾直接变成为团练,私塾里有代替山长(校长)讲课的人,由这些人来担任军官。军官与士兵间是教与学的关系,这些军官都是罗泽南的弟子,绝对服从老师的命令。
“它若能成为真正的军队,那可说是崭新的军队。”曾国藩视察罗泽南的团练时,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实际上,这就是曾国藩所创“湘军”的原型。不过,对曾国藩来说,还有比创建军队更重要的工作,这工作也可说是创建新军的前提——那就是设立“审案局”。
“好,就这么办!”曾国藩下了决断。他立即去找罗泽南。
“我有一个设立审案局的设想,正在寻觅人才,因此想借用你团练里的骨干。”
“能得到你的赏识,我非常荣幸。不过,要是抽走了骨干,团练就不好办了。”罗泽南为这突如其来的事感到有点为难。曾国藩似乎是为调人而来,但罗泽南深知弟子们的性格,他们是由于师生结合而参加团练的,若非罗泽南来领导,他们恐怕不会听从别人指挥。
“不,还算是团练里的人,请他们到审案局里来工作,当然给饷钱,这么办是可以的。”
“那太好了,太感谢了。”这样一来,起码他们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那么,你同意了吧?”
“如果可能,我有一点要求。”
从曾国藩来说,罗泽南是年长的同乡;而从罗泽南来说,曾国藩是同乡中出人头地的人物,从职位上来看,他简直是天上之人。所以两人都比较客气。
“想请你当团练的首领。”
“啊!我?”
“是的,如不这样,也许会发生麻烦的事情。”
“是吗?”曾国藩已了解对方的心情。
罗泽南团练的特点是指挥系统清楚,责任明确,这些正是清朝官军最欠缺的地方。但是,对于从不同指挥系统下来的指示或命令,就有不予理睬的危险。现在罗泽南是这支团练的头头。曾国藩是不属于这个系统的人,很有可能调动不了团练里的人。若把曾国藩摆在罗泽南上面,指挥系统就不会发生混乱了。
“审案局是干什么的呢?”罗泽南问道。
“杀人局。”
“啊?”
“是杀人的机构。干这种工作确实不太愉快,不过,若不下决心把坏家伙杀掉,国朝不能复兴。这是麻烦的工作,所以我希望由能够理解这一工作的意义、有知识的年轻人担任。”
“我明白了。”罗泽南表情严肃,深深地点了点头。
审判一般都是在府、县进行,重罪犯要转到省,而死刑的最后裁决,原则上要得到北京批准才能执行。曾国藩的“审案局”处人死刑,既不跟府、县、省商量,也不需得到北京的批准。曾国藩放出大批密探,奖励人们告密,想尽一切办法搜集情报。这一来就好像摘掉了遮眼布,以前不明白的事现在逐渐看得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