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水师(第3/8页)
“提督麾下只有八百兵。”唐正财道。
博勤恭武本是湖北提督,由于太平军进入湖南,他奉命由湖北进驻湖南岳州。“一次小小的出差,”博勤恭武本人和士兵们都这么认为,“收拾长毛贼是广西和湖南的事,我不过在湖南北边露一下面,示一示威。”他根本没有打仗的想法。
“不会有错?”杨秀清插嘴道。
“我在岳州待了三个月,一般情况还是了解的。道员王东槐有点骨气,但最近他父亲去世,回乡奔丧去了。参将阿尔东阿还像个军人,但部下很弱,没什么训练,半数是烟鬼。”
“文官们呢?”
“那儿有知府知县,都是草包。若我是宰相,我就把最有能耐的将军、最强大的军队放在岳州。岳州虽不是省城,但失了它,朝廷就危险了。”唐正财滔滔不绝。
“岳州这么重要吗?它好像是湖南湖北的中枢要地吧?”
“要叫我说,桂林、长沙、武昌,占了也顶不了大用。可是,打下岳州,他们就完啦!”
“就因为有五千只船吗?”
“不光这些,平西王的大炮弹药全部都留在岳州呀!”
“平西王?”一直默不作声的石达开探起身子。
“是呀。岳州曾是平西王作为金城汤池之地所建的一个大基地。”
洪秀全这时也稍微挺了挺身子。杨秀清看到两人的样子,露出不快的表情,接着闭上眼睛,连连地点头。他没受过正规教育,第一次听到这名号,当然不知平西王是何人。
“平西王死的时候,岳州还没有被清军夺去。平西王死后,部将们想回云南,失了斗志。当时清军只到达岳州对面的君山。平西王的……”韦昌辉道。
杨秀清没学问,但脑子转得快,在他闭眼时,已觉察出别人所说的平西王,应该就是清初所谓“三藩之乱”的主角吴三桂。
准备造反时,杨秀清曾下功夫研究过过去的叛乱,他不识字,专靠耳朵求学问。向洪秀全、冯云山这些知识分子求教有碍面子,所以他常去央求金田村私塾里的老先生给他讲过去的战争故事。
吴三桂原是明朝将军,在他驻守山海关,防御满族入侵时,北京被李自成占领,那是一六四四年的事。明朝受满族和李自成军东西夹攻,李自成先攻陷了北京,他是驿卒出身,是所谓的“流寇”,但同是汉族这一点却改变不了。李自成也想建立汉族王朝,是以要防御满族。吴三桂起初也这么想,但他获悉自己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为李自成手下刘宗敏所夺,火冒三丈,遂同满族联手,借其力量攻进北京,击杀李自成。
清王朝进入北京后,定北京为国都,很快控制了中国全境,吴三桂因此成了清朝“开国元勋”,被封云南王。
村塾老先生讲故事十分动听,尤其是讲到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关系,简直可以说说声色并茂、栩栩如生。杨秀清之所以不知道平西王,是因为老先生讲故事时,用的是封地的名字,把吴三桂称作云南王。
杨秀清又央求老先生讲吴三桂叛乱的事。
“云南王毕竟老了,可惜呀,岁月不饶人啊。”老先生不禁感叹。
清入关三十多年后,吴三桂起兵叛乱,当年的少壮将军已经老迈。叛乱持续了八年,最后吴三桂死在军中。他死前不久,曾在湖南衡州即位称皇帝,前线的大基地就是岳州。
杨秀清大字不识几个,记忆力却十分了得,他把老先生讲的故事连细枝末节都回忆起来了。
“平西王丢下的武器是可以要的,但绝不能蹈那个老头的覆辙。他想依靠达赖喇嘛,要求分国土,这想法实在可笑。既然举事,就要战斗到底!”杨秀清严肃道。
吴三桂一面对清发起叛乱,一面又依赖达赖喇嘛,要求“裂土罢兵”,说什么只要中央承认他领有西南的部分土地就停战,这个要求当然被康熙皇帝驳回了。
在场的人都互相瞅了一眼,心里不禁诧异:学问没多少,知道的事却不少啊!
三藩之乱已过去一百七十年了,按照常理思考,那样陈旧的大炮和弹药早就没法使用了。不过,这一百七十年里,战争的技术和工具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唐正财习惯举出明确的数字,例如他说船有五千三百只,提督手下的兵有八百,但唯独对大炮和弹药的数量,用了“多得数不清”这样的泛泛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