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逆才”魏征(第4/8页)

此后,长乐公主的嫁妆,不仅按着永嘉公主出嫁时的标准办了。而且长孙皇后还派人赐给魏政绢四百匹、钱四百缗……这件事在朝臣中引起的反响可想而知,而长孙皇后的做法,就连“刺头”魏征也不禁说:大唐有如此皇后,是大唐的大幸,是皇上的大幸!

唐太宗身边既有忠臣魏征,又有贤后长孙皇后,大唐岂能不强盛?

皇帝也是人。虽然魏征难得,但对唐太宗来说,自己一个大唐天子却时时刻刻处在魏征的“监视”之下,很多事都无法做到随性,也是让他很烦恼的事。气极了,有些候不仅讨厌魏征,甚至连杀他的想法都有……

第一百零四节 君臣“暗斗”

(2)

唐太宗虽然希望自己的身边有个能时刻提醒他,给他谏言,让他不要犯错,成为一代明君的忠臣。可这个忠臣如果时常让他下不了台,他也是会愤怒的。

一日,众臣都在朝堂等着,可唐太宗依然没有出现,好不容易出现了,刚刚坐定便朝堂下说:“有事请奏,无事退朝!”

朝臣通常都能从唐太宗的这句话里听出,皇上是想退朝了。通常没什么急事,也都会住嘴,因此,唐太宗说完便起身要离开,不料却听魏征说:“臣有奏!”

唐太宗一听,皱着眉,看着魏征,不满道:“说吧!”

“陛下,灵州……”

魏征到底说了些什么,唐太宗并不关心,他的心思此刻根本没有在朝上,而是在他的袖筒里。

原来,几日前,有人献给他了一只非常漂亮的鹞鹰,这只鹞鹰不仅通人性,而且性格多变,时而凶狠,时而乖巧,很是好玩,惹得唐太宗爱不释手,整日将其架在胳膊上玩,今日就是因玩鹞鹰,差点儿忘了上朝。最后在太监的提醒下,才想起上朝,由于着急,也想继续把玩,竟然把鹞鹰带上了金銮殿,只是,怕被朝臣发现,便藏在了袖筒里,本想早早退朝后接着玩,谁料魏征却说有事要奏。而这一说,魏征就说了个没完没了,灵州说完说中州,中州说完说华州……

朝臣开始在底下窃窃私语,他们有些疑惑,不知魏征说这些事干什么,既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也不是非得在朝堂上说的事。

唐太宗虽然心思在袖筒里的鹞鹰身上,可魏征说的事,还是有一句没一句地钻进了他的耳朵里,听着听着他明白了,这魏征是故意的。

莫非他知道自己晚上朝的原因,甚至还知道自己的袖筒里藏有鹞鹰?唐太宗心里一慌,他可不愿让朝臣知道自己“不务正业”。

也就在这时,袖筒里的鹞鹰动得更厉害了,还发出了啾鸣声,想必是要挣脱出袖筒……唐太宗不敢想象,当坐在龙椅上的他,袖筒里飞出一只鹞鹰会是怎样的场景。

唐太宗坐卧不安,既怕鹞鹰飞了出来,颜面无存,又怕鹞鹰再不放出来会闷死在袖筒里。

“魏爱卿,这些事还是退朝后,你写个奏章报上来吧!”唐太宗终于要下“逐客令”了。

若放在任何人,都会识趣地住嘴的。唐太宗坐直身子,正要再次宣布退朝,却听魏征说:“陛下,臣还有件事,必须现在说!”

“说吧!什么事?”唐太宗再次皱起了眉,“简明扼要地说,不要这么啰唆。”

“陛下,臣曾看到一个故事,说春秋时,卫懿公喜欢鹤,整日与其为伴,给它乘豪华车子,给它食最好食物,如醉如痴,不理朝政、不问民情,引起朝臣不满,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因为为了养鹤,耗费了大量财产……”

坏了,这魏老儿真的什么都知道啊,唐太宗如芒在背,浑身难受。他顾不得袖筒里的小宝贝死活了,只要不被发现。于是,他紧紧捏住袖筒,直至袖筒里的鹞鹰不再挣扎……

魏征的故事讲完了,唐太宗额头的汗也渗了出来,朝堂上鸦雀无声……

“魏爱卿这故事讲得好!”唐太宗说,袖筒里的鹞鹰死了,他终于不怕出丑了。但心里却五味杂陈,“俗话说,玩物丧志!朕希望众爱卿都能以示警诫!魏爱卿啊,你有什么喜好吗?”

最后那句问话,唐太宗问得有些恶狠狠的。没办法,因他心里正在骂魏征:好你个魏老儿,竟然故意让朕出丑,还讲故事,把朕比作卫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