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杀机重重(第17/22页)

“正有此意!”李建成说着话,将眼神瞟向了远方,“不过,将这两个人与二郎隔离,我们不便参与,有个人最合适!”

“谁?”李元吉问。

“封德彝!”李建成说。

事情很顺利,李建成只将封德彝召进东宫,说了秦王府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时常给李世民出主意,破坏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封德彝便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聪明人是不需要多说什么的。

此后,封德彝在李渊面前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话题往秦王府,往秦王李世民身上扯。有一日,他就说起了“秦王最近似乎做什么事都很消极”之类的话。

“哼!还不是因为朕没有满足他去洛阳建天子旌旗的愿望吗?”李渊倒是一肚子的不满,似乎让李世民去洛阳建天子旌旗的话,根本就不是他许诺的,而是李世民主动提出来的。

“秦王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也许另有原因!”封德彝小声说。

“这二郎啊!在外出征久了,专制惯了,又弄进府里一些什么十八学士,时常跟这些人在一起,心性就变了,早不是以前的二郎了!”李渊叹气道。

封德彝这几日扯来扯去,不就是想要这句话吗?于是及时跟进道:“陛下英明!微臣觉得,秦王殿下的本性还是好的,他仁厚善良,只是他身边有些人……尽给他出坏主意!”

李渊一听,若有所思。

又过了几日,早朝时,李元吉当庭参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本,说正是这两个人让秦王府里乌烟瘴气,让他们好好的三兄弟如今形同陌路。

原来,李元吉之所以没有听从李建成的“不便参与”,主动参房玄龄和杜如晦,皆因他是个急性子,看到几天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还好好地在秦王府,便不顾李建成阻止,亲自出马。

不料效果奇好。李渊一听李元吉参的,不正是他和封德彝曾说的“二郎不再是原来的二郎”的原因吗?没错,就是这两位教坏了他仁厚、宽容,曾经很优秀的二儿子。

于是,李渊当即下令,不准房玄龄和杜如晦再踏入秦王府一步,更不能私自接受李世民的指示,更不能擅自离开长安半步……

李世民犹如被击了一闷棍!

“没事,只要你们在就不怕!”

这是李世民在程咬金和段志玄被调离秦王府,去外地赴任时,李世民安慰房玄龄和杜如晦,以及自己的话。可没想到,说过没多长时间,他们也便要离开秦王府了,甚至不让他们和自己接触。

真是雪上加霜啊!父皇、太子和齐王,这是联合起来想孤立自己啊!

此时,随着身边人一个个被调离,李世民的身边还有什么人呢?只有长孙无忌和身体还没有完全复原的尉迟恭了,以及侯君集了。

第七十二节 巧遇常何

(13)

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从暗战变成了明战,从明战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战。从那场有可能置他于死地的酒宴上活过来的李世民,本不柔弱的心变得更加坚硬了。他知道,酒宴下毒只是开始,不是结束,以后这样的事还会继续,甚至会变本加厉。

李世民是有这个思想准备的,只是没想到,他的父皇竟然也成了他大哥和四弟的帮凶,将他的双翼折去。

李世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望,而就在他悲愤不已地回到家里时,又从长孙氏那里得知(长孙氏又是从万贵妃那里听说的),他的父皇之所以不再提他去洛阳的事,皆是因为太子和齐王的阻挠。他心灰意冷了。

他没想到,利用太子和齐王向自己下毒而使出的苦肉计竟然只赢得了父皇短暂的同情,最终还是要牺牲他。甚至为了加速牺牲他的速度,先是把程咬金、段志玄调离,接着又把房玄龄、杜如晦赶出秦王府。

武将都被你们调走了,连文官也不给我留一个吗?你们就这么狠心?一定要置我于死地吗?还有父皇,身为一国之君,说话不算话,出尔反尔,蒙骗我,哪里称得上是明君?

那天的李世民,回到府里后独自喝着酒,沉思很久。

一夜之后,他似乎全都想明白了,他不能再对他的父皇有任何指望了,他的父皇是执意要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成全太子的。他的心虽凉,但心也在变硬。为了不被打败,他就必须反抗,甚至加倍反抗,用打倒对方的方式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