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战擒二王(第17/30页)
“你去告诉他们,除了投降,其他条件都答应!”王世充只好又退一步。
结果,使者带回的消息却是:“除了投降我们秦王能接受,其他条件一概不能接受!”
“你们就那么自信能打败我们?”王世充快要骂娘了。他想,怎么会一点缓和的余地都没有呢?
“你们能确定赢得了我们?”王世充硬着头皮,又让使者带去了这句话。
可带回来的是:“那就试试看吧!”
这种谈判,没有比长孙无忌更合适的了。甚至说,这都算不上谈判,只能算是对郑国,对王世充的最后通牒。
和谈是建立在双方力量差距不大的基础上的。王世充却天真地在自己将要亡国时,提出求和,李世民怎么可能答应?
“我们和郑国,和王世充的矛盾,只有用战争才能解决!”李世民冷笑说。
一厢情愿的和谈,不可能成功。王世充再次没有了主意。然而,很快他就知道,已经没有时间让他考虑除了战争以外,还怎么保国,保他的皇位了。因为他的頧辕县又被秦叔宝、王君廊率领的唐军攻克了。
頧辕县的攻破,让頧辕县周围的州县也纷纷归顺。
“难道?只能投降一条路了?”王世充喃喃道。
“还有一条路可走!”单雄信突然说。
“什么路?”王世充急忙说,“快说!”
“向夏王求援!”单雄信说。
王世充刚刚还黯淡无光的眼神,瞬间亮了……
第四十六节 虎牢关战役
(10)
王世充的郑国完全失去了独自对抗唐军的能力,面对一座座城池的丢失,不得已接受了单雄信的提议:向夏王窦建德求援。
或许是一连串的打击,让王世充没了自信,在向窦建德求援,和窦建德结盟上,他也有了畏惧,生怕自己会像李密一样,为窦建德做了嫁衣。可不和夏王窦建德结盟,自己只有被李唐吞并了。
“夏王有仁义之师之称,陛下大可放心!”单雄信看出了王世充的担心。
王世充一想,确实如此,那窦建德为人仗义,很看重天下人对他的看法,“面子”是他的软肋,自己正好可以利用他这个软肋。说不定这次不仅会解困,还能将窦建德吞并。
王世充越想越开心,简直就是心花怒放了。他自信自己比窦建德更会耍心眼。再说了,他还有别的选择吗?于是,王世充派使者——长孙安世向窦建德求救。当然,在那封给窦建德的求援信上,王世充发挥了他的特长,抬高窦建德,贬低自己,给窦建德戴高帽子……他知道,窦建德吃这一套。
窦建德拿到郑国使者长孙安世送来的王世充的求援信后,有些为难。在李世民率兵进攻洛阳时,窦建德还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他可以隔岸观火,很可能会坐收渔翁之利。他希望王世充和李世民的战斗打得久一点,最好能陷入一场拉锯战中,让双方都耗尽兵力、精力。然而,王世充的郑军让他大跌眼镜。他没想到,郑国会那么不堪一击。眼见唐军进攻洛阳有着势如破竹之势,窦建德有些害怕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不是不懂。也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王世充的求援信。王世充降低身段自称小弟,乞求帮助的话,激起了他的侠气、豪气和义气。略加思索后,他亲率十万大军,从河北乐寿出发,向河南洛阳方向而去。
窦建德从乐寿出城时,百姓奉上美酒,夹道欢送,希望他们的夏王和夏军能大胜而归。
在即将夺下洛阳之际,夏王窦建德率十万兵马,从河北出发,要来拯救河南的王世充……这显然是李世民和唐军将领都没有想到的事。一时之间,他们争论不休。
面对夏军的出兵,唐军内部出现了三种声音。一种是以薛收为代表的坚守派。他们认为,如今洛阳的王世充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粮草也快断了,内外离心,他们只需继续困守洛阳城,让王世充得不到粮草救济,不等窦建德到洛阳,洛阳城已经不攻自破了。另一种则是以屈突通为代表的退守派。他们认为,夏军出兵对唐军是致命打击,夏军若攻占了虎牢关,唐军将面临腹背受敌之境,不如暂避其锋芒,先退守新安,等窦建德的夏军撤退再战,第三种是主战派,以长孙无忌为代表。他们认为,可兵分两路,此时,洛阳的王世充已不足为敌,不用太多兵力就能继续围困,另一路则可以出洛阳迎战窦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