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解雁门之围(第2/9页)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死于公元613年,当时,隋炀帝第二次亲自率军进攻高丽,时任卫尉少卿的李渊在这次皇帝远征中担任后勤补给工作,率领运粮队去怀远镇。去怀远镇要经过涿郡,窦氏决定带着李世民去涿郡,看望很久没见的夫君。

窦氏怀着李世民时便住在了陕西省武功县建子沟村,当时,隋文帝提倡节俭,朝廷上下不管穷不穷,都“装穷”。李渊,这位与北周、大隋均有姻亲的谨慎之人,更不敢做出有违皇上、皇后提倡之事,也便让怀孕的妻子回了老家,照顾他性格古怪的母亲独孤氏。

独孤氏是当时的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因为她的夫君——李渊的父亲,在李渊七岁时便去世了,悲伤不已的她自夫君死后便郁郁寡欢,性格刁钻古怪,除了李渊的妻子窦氏,其他儿媳妇她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于是,既为迎合皇上皇后的节俭,又为照顾母亲,李渊便让窦氏去了建子沟村,一待就是很多年。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涿郡之行让窦氏送了命。途中,窦氏得了伤寒。李世民劝母亲停下来休息,找郎中开一副药,好了再走,可窦氏见李渊心切,也怕错过了见到夫君的机会,便硬撑着去了涿郡,结果虽然到了涿郡却病情加重,还没见到李渊呢,就死了。

李世民既悲伤又自责,后悔不该陪母亲长途跋涉,更不该在得知母亲生病时,不竭力阻止母亲上路。如果母亲不去涿郡,或者在生病初期就停下治病,怎么会去世呢?

窦氏的离世给了李世民很大打击,一年多来,他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母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叮嘱他的话。

“别忘了我一直给你说过的话!”窦氏即便是奄奄一息时,还在不停叮嘱他,生怕他忘了。

“孩儿记住了!全记住了!”李世民流着泪,看着气若游丝的母亲说。

“记住了就说一遍给娘听!”窦氏还是不放心。

“匡……匡定……家国!”李世民哽咽着,说出了那四个字。

“不够清楚,再……大声点!”窦氏拼尽全力又说。

“匡……定……家……国!”李世民大声说,他的声音清晰有力,他知道,只有这样,母亲才会安心,放心。

果然,听到儿子那铿锵有力的话后,窦氏欣慰地笑了。

“娘……再……再也看……看不到了!可……可……可娘会在天上看……会看……建成、元吉……他们……他们都……”窦氏摇了摇头,“只有你……只有你……娘知道,只有你……只有你……只有你能……你能……”

窦氏说到“能”字时,语气加重了很多。李世民拼命抑制,这才没让自己哭出声来,他知道,母亲不喜欢看他哭,他不能让母亲失望。

“还有……还有……娘……娘走后……娶妻……家定才……才能……立……立业……娶……娶……娶长孙……长孙……”窦氏的“氏”字还没出口,已经咽气了。

李世民号啕大哭,他向母亲保证,他不会辜负她的期望,不会让她失望。他怎么能让母亲失望呢?母亲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在他刚刚懂事时,就听邻人说,他母亲在窑洞里生他时,因难产险些送命。而那窑洞壁上,直到现在还留着他母亲生他时,因疼痛而抓墙留下的手印。还有,母亲时常将嗷嗷待哺的他背在背上,在烈日下捡拾麦穗。怕他中暑,把他放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待他有记忆时,他还记得,母亲经常在昏暗的窑洞里,在煤油灯下,给他读《春秋》,教他一笔一画写字……

“幼时,我的身体很弱,不像现在。那时候经常生病,每次生病,母亲都会衣不解带地守在我身边。”李世民在母亲去世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不断地重复着这些话,“还有,好几次贼人偷袭,母亲带着我逃难,找不到躲避的地方,我们就躲进那一个个崖洞里。”

这些话李世民会和父亲说,也会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说,可他们因为没有感同身受,并不理解,甚至觉得他反复说这些很无聊。听得多了,就会露出厌烦的表情,李世民每次看到父亲和兄弟这种反应,就会为母亲难过。

“你们不理解!你们不会理解的!因为你们谁也没有我和母亲情深!”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