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宫廷政变(第17/17页)
而正是他痴迷于书,才和杨素结缘。
一次,杨素外出,看到一个年轻人坐在一头黄牛上,一手拉缰绳,一手翻挂在牛角上的书,很是好奇,便拦住那头牛,问年轻人看的什么书,年轻人告诉他看的是《汉书》,还说他很佩服项羽,要做项羽那样的英雄。
杨素对他有些刮目相看,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李密,再问一些问题,李密的真知灼见和言辞不凡让杨素记住了他。
或许,那时候的杨素已经在为儿子之后的谋反聚人气了,回到家后,他特意叫来儿子,说起了那个叫李密的黑瘦年轻人。
“这个人绝非等闲之辈!”杨素说,“不管是见识还是气度,均在你之上!”
杨玄感没有因为父亲说自己不如李密而不高兴,而是过了几日后便去专门拜访李密,并和他一见如故,成了朋友。杨玄感决定谋反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密。
杨玄感找李密没错,如果他当时真听从了李密的建议,那么杨玄感的那次谋反很可能就成功了,可惜,固执和自负害了他,起义失败。
有人说,杨玄感体貌雄伟,但却空有英雄形象,没有英雄胆识和谋略,只落得惨死这个下场。没错,那个曾经手提一杆长矛,在战场上威风凛凛,被人赞为项羽再生的杨玄感,在战场上被流箭射死了。
杨玄感死后,他的军师——李密也被俘,惊险逃出后,李密隐姓埋名了一段时间,做了教书先生,还曾留下了一首壮志难酬的诗句: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徒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这么有雄心壮志的人,怎么可能就此收手?杨玄感的失败不仅没让李密一蹶不振,反而让他下定决心走反隋道路,于是投奔瓦岗寨,在瓦岗寨过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生活,之后被李世民打败,又投降大唐。
杨玄感的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好像打开了反隋的“潘多拉魔盒”,自此,隋朝统治阶级出现了大分裂,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杨玄感起义唤醒了很多蠢蠢欲动之人,李渊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过,为人处世小心谨慎的他,并没有借杨玄感起义而起义,即使当时窦抗劝他起义,他也只是摇摇头。狡猾的他,要在杨玄感起义失败中寻找经验和教训。
杨玄感募得了很多兵,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愿意跟随他,除了隋炀帝的昏庸外,还因为他的那番话:“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当时,杨玄感的这些话一出,很多人为之感动,投军者络绎不绝,就连达官贵族的子弟也纷纷投奔他。
李渊觉得,这点他可以复制。他和杨玄感的父亲杨素身份相当,募兵时杨玄感说的那些话,他也可以说。教训就是,杨玄感没有听李密直驱长安的建议,反而将李密给的下策当成了上策来实施,导致失败。
当时,李密给杨玄感的三个计策是:上策:拥兵进入河北北部,扼住皇上归路,让那进攻突厥的皇帝因粮草供给不够而自我崩溃;中策:长驱直入关中,控制长安,那样即使皇上归来,也已经被雀占鸠巢;下策:就近攻洛阳,在洛阳定都。
杨玄感偏偏选了下策,就近攻洛阳,在洛阳定都最终应了李密的“洛阳城非常难攻,胜负难料”的话。
有意思的是,李密给杨玄感出主意时,让其避开洛阳,因为洛阳太难攻,可在李渊起兵长安的路上,李密写信给李渊,希望他们能合作,共同夺取天下时,李渊为了稳住李密,也为了让他拖住东都洛阳的隋朝势力,用他一贯擅长的谦卑给李密写了回信,不仅称他愿意和李密联合,还说他们可以各攻一边,他攻长安,李密打洛阳,这样成功后,他推李密为天下共主。李密不知是计,竟然真就这么做了。结果当然是李密被李渊利用了,而李密也成了李渊进攻长安时,挡住东方隋军的一道防线。当然,这也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