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谁才真正对你好?(第4/5页)

记不记得前面我跟各位谈过的例子,鲁哀公说过:“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这就是二世即位之前的生活写照。从小在别人的谄谀逢迎中长大,他已经习惯了所有的事一帆风顺,所以这样的一个人面对问题,一定不能忍受逆境。

可是忠言往往逆耳,实话却是大家都不爱听。这时作为老师的人,应该去告诉学生实话,那才是真的对学生好。但是二世的老师是谁?是赵高。赵高当然不会去说二世不喜欢听的话,所以二世才那么喜欢他、信任他。

但胡亥啊,你以为自欺欺人,你以为蒙在被子里头不闻外面的事,你以为只要一切你不喜欢听的东西都不要出现在耳边,事情就能解决吗?答案是,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只会越来越恶化。如果没有办法把你的意志变成具体的行动,现实是不会随你的意志而转移的。

说自欺欺人,都还抬举了二世,他根本欺不了人,说穿了就是自欺而已。这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以为自己聪明能欺尽天下人,《大学》有云:“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其实终究只是自欺而已,自欺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胡亥,你人生的逆境才刚刚开始呢!

谁才真正对你好?

东方反事越演越烈,到处都是自立称王者,势力越来越大,秦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二年冬,陈涉派遣的将领周章带着数十万兵,已经杀进关中来了。二世如果不想闭目就死的话,他只能面对现实。不过如果你终究要面对现实,与其晚面对,肯定不如早面对要好。

那没有办法,因为这孩子从小就在顺境之中,他完全不能习惯面对逆境该怎么办。你们看他的反应就知道:

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

幸好秦始皇还留下来几个大臣没被二世杀掉,这时终于有个章邯跳出来说,盗贼们如今数量庞大,如果要临时动员关中兵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赶快赦免骊山刑徒几十万人,给他们兵器,叫他们去进攻周章的军队。二世事急无奈,只好命令章邯为将带领刑徒们,才把周章给打败了。于是二世再派遣更多军队,让章邯等讨平东方群盗,结果连战连胜,几乎把楚国的起义名将们全部平定。接着决定渡过黄河到北边去攻打赵国,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巨鹿之战,这一战将决定秦朝的命运能否挽救。

二世这一次能够大胜,那是因为秦国还有老本,他还没有败完。但这一次的危机,充分显现他的无能,这让他颜面尽失。因此善于揣摩人心的赵高,对二世提出一个建议。

他跟二世说,先帝治理天下时间长久,所以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如今陛下年纪轻轻,又刚刚即位,阅历经验都有所不足,怎么可以跟公卿们在朝廷之上讨论事情呢?陛下所说的话只要一有错误,不就等于在群臣之前显现你的不足吗?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二世索性不要上朝,不要和任何臣子讨论事情,只要在宫中尽情享乐。至于政事,赵高会带到宫中和二世一起讨论,群臣只要接受二世的决定就可以了。

二世高兴地接受了赵高的建议,此后公卿大臣就很少有机会觐见二世皇帝了。这岂不是又回到秦始皇的时代,甚至状况更糟。赵高这么劝二世,是因为他看准了二世不想丢脸的心理,想趁机专断权力。以二世的水平,当然赵高怎么说他怎么信,只能被赵高牵着走,玩弄于股掌之上。

为近昵隔绝中外,这是人主之大忌。问题是,二世为什么会同意这样的建议呢?

唉,二世不过就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他无能嘛!如果是一个好老师,这时就应该劝学生,无能怎么办?就是学,拿刻苦学习来弥补。你想要有术怎么办?中国人常说“不学无术”,反之学则有术。孔子说得多好:“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我们都不是生而知之者,至少要学而知之,再怎么基础不足,总得困而知之吧!结果赵高却劝二世“困而不学”,那真是“斯为下矣”了!

好老师教育学生,是要让学生好,让学生进步,不是拍学生的马屁。赵高为了自己的私欲,处处迎合二世的心意,学生有过失,你不劝他改进自己的过失,却劝他把过失隐藏起来,这能解决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