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嬴政的选择(第6/7页)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也是人。唐太宗年轻的时候,读秦始皇汉武帝求不死药的事迹,就大骂这两个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天下哪有不死之药,怎么会去相信方士呢?骂得真好,可是唐太宗是怎么死的呢?“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清朝康熙皇帝年轻的时候,读唐太宗的传记,说他一生文治武功很好,就是不会处理家事,所以晚年两个儿子争位闹得天下不宁。骂得真好,那么康熙晚年他的儿子又怎么样呢?人家的儿子两王夺嫡,他的儿子九王夺嫡啊!
在中国人来看,历史最重要的是“人”。人就是人,不必把人看得太高,也不必把人看得太低,你必须忠实地去认识人到底是什么,才能真正明白历史。
结果到海外求仙的方士没有带回来不死药,却带给他一个坏消息。在海外发现了预言之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
预言书在中国历史悠久,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你光看字面绝对看不懂是什么意思,而猜测通常都会猜错。只有等到最后应验时,你才会发现原来是这个意思。
按秦始皇的解读,“胡”就是胡人,因此他为了挽救大秦的命运,决定派大将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他猜对了吗?完全不对,按后人的解释,秦朝灭亡在他最小的儿子手里,那个儿子名叫胡亥。这也是中国预言的特色,预言家怎么说都是对的。
但有趣的是,秦朝的灭亡和始皇对外大肆征伐有密切的关系。他因为不想秦朝灭亡,所以才去北伐匈奴,才兴建长城、直道等种种大型工程,结果这一切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历史的讽刺,就在这种地方。
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三十四年,这年举行了另外一场极为重要的会议,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酒宴,大臣和博士们都前来祝贺。这时有一位大臣周青臣颂扬始皇说: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这句话不必翻译,相信各位都看得懂。但我要问各位,如果你是秦始皇,在这一刻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有什么想法?
不要急,合上书,好好想想。想清楚了,再把书打开,看看始皇怎么想。
据史书记载,他的反应是:始皇悦。
如今盗匪横行、民不聊生,这算是哪门子的“人人自安乐”?现实已经到了什么地步,难道始皇不知道吗?这样的谎话,他为何会相信?
因为他喜欢,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在这一刻,他完全不管现实如何,他又选择了自欺。越聪明的人越会自欺,明白了吗?始皇的成功,来自他能以理智驾驭情感,但如今的他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
不过殿上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博士淳于越立刻进言,他说殷周两代就是因为实行封建,才能享国长久;如今秦不封子弟为诸侯,一旦出现奸臣、篡臣,何以相救?最后他总结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为什么这样主张?因为他是博士,熟读古籍,书中记载的都是古圣先王治国的智慧。而始皇的种种做法都与先王背道而驰,所以淳于越觉得危险。到这一刻为止,其实淳于越的话都还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建议、忠心的建议。但读书人就是太多嘴,后面又多一句话:“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你建议就建议,骂人干吗呢?那不是平白多树仇敌吗?这样周青臣为了表现自己是忠臣,他只能跟你殊死咬下去。更何况你一次骂了两个人,周青臣如果是奸臣,那受奸臣谄媚还高兴的秦始皇,不就是昏君了吗?
于是始皇再次召集大臣们来议论,这是第二次讨论封建和郡县之争,但却惹出来一个从来没有想到的事情。
各位要特别注意,淳于越原是齐国人,可是从他的话来看,他是真心地在为秦朝着想,他是真心地希望这个王朝能传之久远。方法对不对是一回事,但态度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这让我们了解,秦朝是真的有可能让天下各国变成一体的,历史其实是给过秦朝机会的。
但淳于越这样的进言,却引来了丞相李斯的严厉反击: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