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记王朝 第六章 国民党分家(第4/5页)

更严重的是,美、英等国摆出了一副不肯善罢甘休的样子,居然向上海等地派兵万余(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这起事件引发的外国军事干涉击中了蒋介石的软肋。

作为一个不想失去权力,还想继续北伐直至胜利的人,蒋介石却面临着即将失去苏联援助,并遭受其他列强武力干涉的糟糕局面。个人前途堪忧,北伐前途也堪忧!

蒋介石虽未公开将“南京事件”归结为共产党所为,但他根据自己的判断法则“一切疑点归于共产党及其背后的苏联”,推断“南京事件”是“奸党”所为(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目的是制造他和美英等国的矛盾,逼迫他站到帝国主义的对面。因此在“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公开宣布通缉“祸首”——第二、第六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共产党人李富春和林伯渠。

“南京事件”发生后,蒋介石赶紧跑去上海向列强保证,事件不会扩大,不会以武力收回租界。这种在帝国主义面前退让的做法,让蒋介石没少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批评,很没面子。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以及这起“南京事件”促使蒋介石动了杀心:清党。

但蒋介石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毕竟支持武汉政府而反对他的力量可不小。

国民党左派坚决反对他,近一半的国军大佬反对他,如一直想取蒋介石而代之的唐生智、同情共产党的张发奎都发表了声明,表示坚决支持武汉,连摇摆不定的朱培德和程潜也表示支持武汉。

“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为清党犹豫不决的时候,汪精卫终于从莫斯科回到了故土。

就在前辈“政治精英”康有为在青岛病逝的第二天,也就是1927年4月1日,汪精卫从国外回到上海。

汪精卫在党内有不少拥护者,有些威望。因此,蒋介石决定在上海跟汪精卫碰个头,开会商议一下。如果能把汪精卫争取过来最好,万一谈不成再动武不迟。

经过两轮会谈,蒋介石与汪精卫达成如下协议:

其一,蒋介石表示坚决拥护汪精卫复职;

其二,由汪精卫在4月15日召开国民党中央二届四中全会,在会上讨论决定苏联顾问和共产党的问题;

其三,通告武汉中央,在汪精卫复职之前,武汉发出的命令无效;

其四,工人纠察队等一切武装团体均服从蒋总司令指挥,否则视作反革命组织,严加取缔;

其五,共产党暂停在国民党内的活动。

接下来,汪精卫找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介绍了蒋介石的情况,并告诫他:你一定要控制住你们党的活动,千万别给蒋介石挑事的机会。

陈独秀此时也是进退维谷。

就在前些天,中共中央下定决心在上海等地发动工人运动收回租界,打击帝国主义,给蒋介石来些强硬的表示,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斯大林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要求他们对蒋介石做出一些让步,保持目前国共合作的局面,不要把蒋介石逼向其他帝国主义一边(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陈独秀正为此事发愁之时,汪精卫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于是,4月5日,汪精卫和陈独秀联合发表“汪陈宣言”——《告两党同志书》,重申共产党承认中国国民党及三民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核心地位,无产阶级是不会搞独裁那一套的,工农武装坚决服从政府管理,国民党也不要怀疑联共政策,关于国民党驱逐共产党员,解散工人纠察队的说法都是谣言,国共两党将为中国革命事业携手奋斗到底,绝不受任何不良用心者挑拨离间。

这篇联合宣言实际上是汪、陈二人企图缓和局势之举。可二人高估了自己在党内同志们面前的威信,结果事情没办好反把自己搭了进去。

首先是陈独秀。由于苏联和共产国际一直越过他这个总书记直接给共产党发号施令,他手中根本没有实权。而在党内同志对蒋介石的排共政策生出诸多不满的时候,他却发表如此退让的声明,令其党内威信大为降低。

至于汪精卫,其处境也好不了太多。国民党右派本来是既反对联共又反对蒋介石,结果看到汪精卫宣言中坚定的联共立场后,气急败坏,居然转而支持蒋介石。毕竟在右派眼里,他们和蒋介石毕竟只是党内矛盾,但和共产党却有着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