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湘江,湘江(第5/14页)

 

刘建绪后来向红一军团阵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猛烈的冲击,就是利用全州这个前进基地。如果当时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果断占领全州,一军团对湘军的防御态势无疑将大为改观。林彪还用在11月30日晚向中央发出那封“防线动摇万分危急”的电报吗?

 

刘忠晚年离休后,写了本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提及50年前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贻误战机、失去控制全州的机会,仍然感叹不已。令他动情的不仅仅是个人失误,更是在这一失误背后付出了多少战友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薄薄的回忆录印刷粗糙,错别字不少。这位1955年授衔的中将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本一本地改。改完后用纸把书包好,送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布满老年斑的手一遍遍抚摸着封面,用难懂的福建口音反复叮嘱要好好收藏。

 

图书馆人员礼貌、客气,也好奇这位穿深蓝色便服的老人对一本小薄册子如此执著与认真。

 

“九一三”事件之后,刘忠受到林彪问题牵连。

 

当年林彪的红一军团是长征先锋。刘忠的便衣侦察队是先锋的先锋。

 

望着这位衰弱蹒跚的老人背影,你能想象出,他曾是走在红色狂飙最前面的人吗?

 

就在湘军、桂军与中央军互相将最严重的作战任务推来推去的时候,中央红军却在疾进途中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整体性。

 

一军团一师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潇水后,按林彪命令应该迅速向湘江前进,与军团部会合。但后卫五军团还未赶上,潇水一线形成缺口。彭德怀立即命令一师停止前进。他对一师师长李聚奎说,不能给敌人留下空隙,一师不但现在不能走,而且三军团六师还要暂时归你一师指挥,其他问题我同你们军团司令部联系说明。

 

一师按照彭德怀命令继续防守潇水西岸两天,打沉追敌一批又一批渡船,有效地阻敌前进,保障了红军后尾。

 

11月27日夜,一军团二师渡过湘江,占领界首,三军团四师也随即到达。二师向纵深发展,四师奉命接防。原想按一军团原先的阵势在湘江北岸布防,林彪说不可,四师不要摆在二师原来阵地上,要过江回去,在南岸构筑防御阵地,防止桂敌侧击。

 

四师师长张宗逊、政委黄克诚按照林彪意见在南岸布防,很快就与赶上来的桂敌接火,一打就是两天两夜,使界首渡口牢牢控制在我军之手。

 

彭德怀指挥了一军团的部队,林彪指挥了三军团的部队,皆指挥得十分关键。

 

一军团一师若不按照彭德怀命令坚守潇水,中央纵队在湘江一带便要被追敌迫近两天时间,湘江之战中红军的损失不知还要增加多少。

 

三军团四师若不按照林彪命令在南岸背水布防,界首渡口必在桂军突袭下很快丢失,红军大队就将在湘江被追敌切断。

 

虽然面对的并非自己属下部队,但他们的命令在未加思索之中便做出了。

 

未加思索,是对指挥关系、人事关系的未加思索。

 

它来源于对敌情和形势更准确和更深刻的思索。

 

从界首至屏山渡,蒋介石精心构筑的湘江防线被撕开一个宽60里的缺口。

 

11月27日,就在林彪占领界首的同一天,刘建绪进占全州。

 

红军突击先锋与湘军堵截主将,各自使自己的军事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一军团过河部队连夜向纵深前进,与三军团部队一道,迅速控制了界首到觉山铺一线30公里渡河点。林彪爬上山头上看地形,决定以觉山铺一带4公里长的山冈线作为阻击主阵地,并立即部署二师部队进入阵地构筑工事。

 

刘建绪下午5时便在全州下达一系列命令:章亮基师出全县沿飞鸾桥、桥头之线占领阵地,待机出击;陶广师即集结五里牌待命;陈光中师主力即集结太平铺待命;李觉部迅即集结全城西北端待命;炮兵营归章亮基指挥,即在大石塘附近选定阵地,测定射击距离。

 

后续湘军源源到来。

 

恶战在即。

 

三、枪林弹雨中的一军团

 

最先动手的不是迎面扑将上来的刘建绪,却是抽身闪出通道的桂军白崇禧。

 

11月28日,蒋介石怒气冲冲地给白崇禧发了一封电报:

 

“共匪势蹇力竭,行将就歼,贵部违令开放通黔川要道,无异纵虎归山,数年努力,功败垂成。设竟因此而死灰复燃,永为党国祸害,甚至遗毒子孙,千秋万世,公论之谓何?中正之外,其谁信兄等与匪无私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