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4/13页)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种交谊始于何时,它似乎是孕育于1874年和1875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1874年,两宫皇太后谒清陵时,正宫皇太后慈安召李鸿章护送谒陵,这就给了慈禧太后一个判断李鸿章的个人品性的机会。翌年,围绕着同治帝去世和慈禧发动政变(coup d'état)将光绪帝推上帝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慈禧提供了另一个机会以验证李鸿章的忠诚和能力。关于李鸿章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作用有互相矛盾的记载,但是,不论是当时还是此后最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李鸿章及其忠诚的淮军在北京积极参与了这一政变。据说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朝廷中的反对派极力反对慈禧让他侄子继承帝位的计划,她便向直隶总督因而也是皇室合法保护人的李鸿章求援,请他率兵进京支持自己的行动。慈禧计划中继承帝位的人选与大行皇帝同辈,而他继承帝位是直接违反清朝继位制度的。按照清朝继位制度,新皇帝应该是大行皇帝下一辈的人。李鸿章的军队由天津出发,兼程行军,于午夜到达北京,这就意味着他答应了慈禧太后的请求。他的军队裹住了马蹄并用筷子别住了马嘴,悄无声息地包围了紫禁城。那些不可靠的满洲侍卫被捆绑起来拖进监狱,反对派首领被逮捕,到早晨,紫禁城已控制在李鸿章手中。慈禧太后既已降服反对派,便宣布由她四岁的侄子登基继位。目的既已达到,李鸿章便率军悄然返回天津。[37]

然而,马士和濮兰德(J.O.P.Bland)的记述却说,李鸿章并未亲自率军进京,而是派了一支淮军由慈禧的心腹亲信、护军统领荣禄指挥[38];从李鸿章自己的信函看,他似乎对政变曾感到惊讶,而且直到1875年1月28日,即同治帝去世和政变发生大约两个星期后,他才到达北京。[39]尽管关于李鸿章在这次政变中的作用记载彼此矛盾,不管怎样,李鸿章确曾三次觐见慈禧太后(1875年1月29、30日,2月2日),慈禧令其返回直隶,这样,在帝位更替这一非常时期,她就可以依靠他控制京畿地区。[40]李鸿章在信中谈到这些事件时,表达了他对慈禧强硬政策的信心和尊重,也表示他相信这些政策能使中国走向和平与稳定。[41]存在于这两个才能非凡、位高权重的人物之间的那种长久、忠诚的交谊显然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慈禧和李鸿章都以对朋友忠实而闻名,但是他们之间关系的真正基石是他们互相承认对方的才干、互相需要,而且还对对方心存惧悸。慈禧有权罢斥李鸿章,而且有保守派做她坚实的后盾,但是她十分精明,从不公开反对这个拥有淮军、北洋海军和一批对他忠心耿耿的通晓商务、外交之士的人,她惧怕他的强大势力却又不得不依赖他。[42]据记载,李鸿章曾说:“皇太后总是干涉我的事情,她认为我太亲外了,她怕我是太有势力。”[43]为了抑制李鸿章权势的扩张,她在李鸿章和保守派之间挑拨离间,却又装出一副倾听“言路”的样子。她允许甚至暗中鼓励排外势力的喧嚷,这样,李鸿章及其志趣相近者提出的建议就往往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然而,一旦她下定决心要进行某项活动,她就迅速有效制止住这种喧嚷。尽管李鸿章威权极重,而且有时还能公开拒绝朝廷的旨意,他仍然是慈禧的工具,是慈禧操纵着他,而不是他操纵着慈禧。[44]

在李鸿章这方面,一旦慈禧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他从不违抗她的旨意,终其一生都对她忠心耿耿。他对她的种种限制感到恼怒,但他从未透露出过有造反的意图。他的忠诚终于得到了报偿,每当千夫所指的紧急关头,她总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在1885年中法条约的条款引起的怒浪中,她在后面给他撑腰,使他得以在谴责的浪潮中稳渡难关,并得以对政敌的种种指责藐然视之;1885年中国被日本打败后,朝野上下纷纷要求杀李鸿章以谢天下,这时又是她救了他的命。虽然慈禧和李鸿章二人方法各异,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保全中国、保全皇室。正由于此,二人互相尊重对方,慈禧虽然骨子里是个保守派,仍能对李鸿章的许多自强措施予以支持并就国事征询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