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5/16页)

三谋士中,薛福成入幕最晚,也最讲实际。由于和西方人的接触——冯桂芬在上海,郭嵩焘和薛福成在欧洲——这三个人都睁开了眼睛看世界,并将他们的思想传给了李鸿章。即使在他们离开李鸿章的幕府之后,他们也都还继续为李鸿章出谋划策。在其长期仕宦生涯中,李鸿章是主和论的鼓吹者,也是洋务派的首领之一;他赞同外交代表制,支持培养中国人学习外文和科学,有好几次他公开表示主张改革科举制度,使之包容西学,以便吸引那些聪慧才智之士学习这些学科。由于冯桂芬和李鸿章订交较早,冯桂芬对李鸿章的影响可能也最大,而郭嵩焘和薛福成则无疑丰富了李鸿章的思想,支持了他的见解,同时,郭、薛二人也是李鸿章西学知识的来源。

李鸿章以其幕府和其职权为工具培养人学习西方技术。他不允许部将坐吃老本,而是鼓励他们虚心学习西方先进事物。他批评程学启和郭松林“坚僻自是,不肯求教”,而赞扬刘铭传希求上进,希望淮军驻上海期间(1862—1864)刘铭传能“资取洋人长技”[34]。这种政策给李鸿章带来了好处,也给中国带来了好处,因为他的几位部将最终官至高位并积极投身于兴办洋务企业之中。在李鸿章的扶掖下,早年曾从事走私勾当的刘铭传从一个安徽地方团练首领起家,最后成了淮军名将,之后,作为首任台湾巡抚(1885—1891),他又圆满地整顿了该岛的军事防务、用人行政及税收机构,还建立了学校,铺筑了街道,架设了电线,引进了西式邮政制度,延长了原设电报线路,铺设了台湾和福州间的海底电缆,修筑了中国最早的铁路线之一(长62英里)。[35]

关于李鸿章的其他部将。张树声,他曾经是合肥一个团练首领,李鸿章淮军宿将之一,官至总督。刘秉璋,安徽人,1860年中进士、选翰林,淮军初期曾在李鸿章手下任职,也官至总督。[36]丁寿昌,合肥人,李鸿章老友,捻军覆亡后一个时期内为铭军部将,1870年代成为天津兵备道。1877年底,有一个委员会按照李鸿章的指示为开平矿务局的建立制订章程,丁寿昌还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37]

至于工商企业的建立和经营,李鸿章主要依靠上海、广东的商人或买办。轮船招商局的首任总办朱其昂就出身于上海一个拥有沙船、从事漕运业的商人家庭。[38]1873年,继他任轮船招商局总办的唐廷枢(唐景星)及唐的副手徐润,以前都是买办,他们是广东人,在上海做买办。中国第一个国有棉纺织厂的创建者、后又与电报局有关系的郑观应,以前也是个买办,而且也是广东人。通过这些人,李鸿章得以保证他的企业得到上海和广东商人和买办们的财政支持。[39]

盛宣怀的经历可以生动地说明新旧中国之间的鸿沟是怎样在李鸿章努力下沟通的。盛宣怀是以科举正途开始其人生历程的。但是他除捞了个秀才(1866)外,没有取得过更高的科名,这是他终生引为憾事的。靠着一个做李鸿章幕友的朋友的推荐,他在1870年应邀加入了李鸿章淮军。李鸿章移任天津时,盛宣怀跟着淮军,继续做李鸿章的幕友,负责粮饷供应。1871年,他脱离军职,受李鸿章委派去遭受洪涝、饥荒灾害的直隶赈灾。直到这时,他还一直是沿着中国传统的路子走着。1872年李鸿章建立轮船招商局,盛宣怀协助制订章程,从这时开始他成了李鸿章的主要经济顾问,他的这一角色一直持续到1895年李鸿章失势。在这期间,盛宣怀成为轮船招商局的督办,同时又是中国电报局的总办。他还参与了一些煤铁矿和纺织厂的筹建经营工作。他是被李鸿章委以这些差事的,因而他要直接向李鸿章负责这些企业的经营,保证它们的成功。然而,他负责经管这些企业并没有妨碍他担任与此无关的海关道职务,先是东海关监督(在烟台),后是津海关道(1892—1895)。因而,盛宣怀是既当幕友又当官僚,能够脚踏新旧中国两只船。[40]

李鸿章幕府中被委以洋务者,“归国学生”人数最多。在当政期间,李鸿章主持派遣了学生赴欧美学习海陆军、开矿、通讯等等。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许多人入了李鸿章的幕府。李鸿章是为数不多的认识到赴美幼童们在美国所受教育的价值的官员之一。他是幼童留美的发起人之一,当1881年这些幼童们被勒令回国后,他把许多人安置在了自己手下。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被送到他在天津新建的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其他有些人则进了电报学堂,有些人被送到天津以北的开平煤矿,还有些人则进了李鸿章在天津建立的医院中。这些人中有许多人最后又进了外交界。[41]留美幼童们还太年幼,因而在李鸿章当政期间他们在李鸿章幕府中还不能充当重要角色,然而,有三个年龄较大的归国学生,在18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他们是马建忠、罗丰禄和伍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