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苏与他的母亲(第5/8页)

那么,赵高等人究竟制造了什么样的遗诏,长子扶苏为什么会因此而自杀呢?这又牵涉秦末历史上种种难解的谜团。

赵高和李斯等人制造的遗诏,《史记·李斯列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这段记载说,胡亥、赵高、李斯等人经过商量以后,诈称丞相李斯接受了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帝大位,另外制作了一份赐予长子扶苏的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如下:“朕巡游天下,祷祀名山众神,以求延年益寿。令扶苏与将军蒙恬领军数十万屯驻边疆,十余年间,不能进取向前,士卒损耗甚大,尺寸之功皆无。不仅如此,反而多次上书诽谤朕之所作所为,因为不能回归京城成为太子,日夜怨望不已。扶苏身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在外辅佐扶苏,知其心思谋怨而不能匡正,为人臣不忠,赐死。属下军队,交由副将王离统领。”

这份书信用封泥封缄并加盖皇帝玺印后,由李斯手下的亲信舍人和胡亥手下的门客共同持送上郡。从当时的形势看,李斯、赵高等人制造遗诏,送这封书信到上郡去,实在是一着险棋。

之所以这样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实力上的。扶苏与蒙恬在上郡,统领着帝国北部军三十万精锐部队,控制着首都咸阳的北部外围防区。他们如果怀疑遗诏的真伪,拒绝接受的话,胡亥、赵高和李斯是没有实力可以同扶苏和蒙恬对抗的。

第二个理由是时间上的。如果扶苏和蒙恬怀疑遗诏的真伪,请求再次复核的话,胡亥、赵高和李斯将无法继续隐瞒秦始皇已经过世的消息。

关于第二点,我要特别提到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内卫大臣。史书上说:秦始皇“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秦始皇外出时,蒙毅同车侍候,秦始皇在朝内处理政务时,蒙毅在御前侍候,他是从来不离秦始皇左右的心腹。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蒙毅是一直跟随在身边的。不过,前面已经提到,秦始皇在平原津染病,占卜打卦,以为是有恶鬼作祟,临时派遣蒙毅到代县一带,代替自己向山川之神祈祷。因此,秦始皇在沙丘平台突然死去时,蒙毅恰巧不在身边,这就给赵高留下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请大家一起来联想一下当时的形势,蒙毅临时外出祈祷,一旦祈祷完毕将回来向秦始皇复命。以路途距离而论,从沙丘到代郡近,从沙丘到上郡远。如果身在上郡的扶苏和蒙恬对遗诏产生怀疑,请求复核皇帝书信的话,使者一来一去之间,蒙毅就可能祈祷完毕归来。蒙毅一旦归来,秦始皇已经死去的事情就将无法隐瞒。也就是说,时间每拖延一天,伪造遗诏的事情被暴露的危险就增大一点。

那么,扶苏和蒙恬接到遗诏后作何反应,蒙毅能否及时归来呢?而赵高等人又能否确保始皇帝已经死去的消息不被泄露呢?

6. 不可理喻的自杀

始皇帝突然死去,在场的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在始皇帝身边服务的数名宦者。胡亥、赵高和李斯结盟定约,送走了送信的使者以后,严密封锁了始皇帝已经去世的消息,将始皇帝的尸体置于通风良好的辒辌车中,由始皇帝的近幸宦者驾驭,定时奉献饮食,让百官如同往常一样请示奏事。饮食的摄取,政事的处理,都由隐藏在车中的宦者秘密代行,一切完全如同始皇帝在世时一样。

始皇帝死时,正值夏天,天气炎热,遗体极易腐烂发臭。以常情而论,胡亥等人应当急速护送始皇帝遗体从沙丘直接往西去,回到首都咸阳,入土埋葬,也便于安排夺权即位的后事。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做出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决定,宣称始皇帝继续巡游,北上视察帝国北部边防。

始皇帝死在沙丘,沙丘在秦的巨鹿郡南部,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广宗县。继续巡幸的车马由沙丘出发,往西北方向进入恒山郡(今河北石家庄一带),由井陉关进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一带),再由太原郡北上,经过雁门郡(今山西大同西部一带)进入云中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一带),一直往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一带)方向西去。

这就是说,胡亥等人大夏天车载始皇帝的尸体,不远千里,北上绕道环行。途中,当遗体腐烂发臭时,他们命令在辒辌车上装载百余斤干咸鱼,用来扰乱尸体的臭味,避免让人生疑。看来,胡亥等人不仅煞费苦心地隐瞒始皇帝的死讯,而且不想马上回到咸阳去,他们敢冒如此巨大的政治和道德上的风险,采取这项不可思议的行动,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