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弟弟为什么叛变投敌?(第5/10页)

第二个重大历史事实是:嬴政即位之初的大臣,除了相国吕不韦外,秦昭王以来的一大批老臣都健在,比如将军蒙骜、王龁等人,他们一直受到尊宠重用,统领军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吕不韦共同执掌国政的,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大臣,一位是昌平君,一位是昌文君。他们都是活跃在秦国政坛的楚国公子,同属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

所以说,嬴政年幼,委政于大臣,决非仅仅指吕不韦一人,而是指秦昭王以来的一批老臣,其中,在政权中枢主持国政的主要有三位: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三人当中,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华阳太后的亲属亲信,至于吕不韦,他是促成华阳太后收养子异的牵线人,得到华阳太后和子异双方的信任,一半可算是华阳太后的人。庄襄王子异过世以后,他继续得到华阳太后的信任,也得到帝太后的信任,得以继续执掌国政。

6. 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动

由此可见,嬴政十三岁即位的时候,成蟜只有十岁,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受三位太后之间关系的左右。史书中有关成蟜的记载非常之少,只有两件事情,一件是前面我们已经讲到的叛秦降赵,还有一件是出使韩国。

根据《战国策·秦策》《新序·善谋》《史记·春申君列传》等文献的记载,秦王政五年,成蟜出使韩国,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韩国献出的“百里之地”。这件事情作为战国故事流传下来,仅仅在外国使者与秦王的谈话中偶然提到,对于事情的详细,没有作具体的交代,难免又成为一桩历史之谜。

我在整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注意到一个年龄问题。这件事情发生在秦王政五年,当时,嬴政十八岁,还没有亲政,成蟜呢,最多只有十五岁(本书人物的年龄,一律按照古代成例用虚岁),年纪轻轻的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取得韩国的大片土地,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历史上很多不可思议的纪事,往往有隐秘的背景。对于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顺着成蟜—韩夫人—夏太后—韩系外戚的脉络,我们可以作一种合理的推测。年轻的王子成蟜,无功无爵禄,母亲韩夫人忧心,祖母夏太后也觉得不妥。根据秦国的法律,身为王子的成蟜如果没有功劳,是不能得到爵位官职的。成蟜出头发达的事情,不仅牵动着母亲韩夫人的心,也成了祖母夏太后的心病。

我们前面已经谈道,夏太后与韩夫人都出身于韩国,与韩国王室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她们动用自己的关系网,派遣成蟜出使韩国,通过军事压力和外交活动,迫使韩国献出百里的土地。成蟜归来后,因功受封,成为拥有封土和封号的封君,他的封号“长安君”的由来,或许就在这里。由此看来,成蟜在对韩国的扩张活动中立功的事情,很可能是夏太后和韩夫人为了封赏成蟜而特意安排的活动。

一句话,夏太后是成蟜的保护者,她生前为自己所钟爱的孙子做了尽可能的安排。不过,保护者的精心安排,管得了生前,保不住死后。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去,成蟜失去保护伞,他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不幸结果,就是成蟜之乱。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七年,“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韩系的祖母与孙子之间,两个不幸的事件,先后相继,背后不会没有关联。这种关联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史书完全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根据近年来考古的发掘,作一点可能的推测。

夏太后是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的侧室,还在世的华阳太后才是正妻,所以,她死后不能与孝文王合葬。孝文王的墓地在秦东陵(今西安临潼区),华阳太后死后与孝文王合葬在这里。夏太后死以前,为自己另外选定了葬地“杜东”,在今天西安市南部的长安区。

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她有一句谈及为什么选中杜东作为自己葬地的话:“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意思是说,我选杜东做我的葬地,由此往东,可以望见我的儿子的墓地,由此往西,可以望见我的夫君的墓地。一百年以后,这个地方会发达兴旺,成为有万家住户的城市。如果这句话真的是夏太后生前所言的话,就成了这位老太后在历史上唯一的一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