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第15/23页)

打仗内行、做官外行的吴革不明白这样一件简单的事,为什么要等到明天才能复命。当时他越次对道:“此事有何难办!官家派三五人去各城头一看便知,不消两个时辰,即可见分晓。何必待至明日方能复命?”

渊圣点头称是,就说:“吴卿,你且为朕去办此事。朕在此等候回音。”

吴革唱声“遵旨”,上马即行,也不管唐恪等人对他白眼连连。

这里渊圣在城头上下令试炮。

由于炮位长期没有管好,炮兵技术又不熟练,试打了几炮,一大半打出去的炮石都掉在护城河以内,甚至还够不上弩矢的射程。有几炮根本发不出去,最危险的一炮,不是飞向前方而是向后面飞来,这一炮因为距离近,特别有力,竟把城楼打塌一角。渊圣等人吓得一齐扑倒地上躲避,过了好半天还是两眼发花,耳际轰鸣,心头乱跳不止。

这里吕好问早把打炮的士兵拿下,说是惊了圣驾,该当死罪,请旨斩首。

像常有的情形一样,渊圣的头脑一时糊涂,一时清醒。当下他想了一想说道:“军政不修,乃朕与大臣之过,士兵何辜?棍责已足,何至斩首!”他挥挥手,命人把那名炮手带下去了。

大臣们见渊圣龙颜不怿,一齐启请圣驾回宫休息。

“诸卿要回即回,朕在此等候吴革回奏。”

不久吴革驰回来复奏:“臣身至西城各门按视,该处年初时战争甚剧,现尚存大炮六十三位,其中废坏的十一位。臣派亲随去东南两城查实有大炮四十位,尚无损坏,都可使用。四城合计,可用之炮,不过一百三十余位,与年初围城时相较,已少了一半。如虏军四面合围,则此区区之数,定不敷用。”

“炮位如此之少,赶造起来,恐已不及,如之奈何?”

吴革成竹在胸地回奏:“臣数次出入固子门、万胜门,见牟驼冈一带金人废垒中尚留有大炮四百多位,当时金人匆匆撤离,不及携走。九个月来,留置该处,日晒雨淋,无人过问。如今何不把它取来,稍加修葺,尚可为我所用。”

这倒确实是个好主意,不过四五百位大炮,弃置城外已有九个多月,为何无人过问,早把它们收入城内?渊圣不由得又问起兵部来,吕好问说:事属朝廷,合系枢密院收管。枢密副使聂昌说,此事不干枢密院,乃由提举军器监的内监陈良弼掌收。内监陈良弼又诿过于兵部,说兵库为何不收?大家推来推去,竟没有一个部门承管此事。渊圣发怒道:“过去之事,休再提了,如今责成兵部,限三日内尽数搬取入城,如有一位未尽,唯你吕好问是问。”然后吩咐吴革道:“吴卿,朕委你以城守之责,你当为朕的心腹耳目。三日后,你去牟驼冈视看,如有一架大炮搬取未尽,速来回奏。朕必重责有司。”

第一次巡城,给渊圣留下了极不愉快的印象,也使有关大臣对不懂得官场窍巧的吴革侧目而视。

金军开始围城后的几天,雨雪连绵,阴霾不开,天气十分寒冷。渊圣想亲自去了解士卒身上的穿着是否足够温暖,进行了第二次的巡城,这次巡城,共分四天,每日一壁。第一天,他来到被金军围攻正急的宣化门。他头戴小盔,全身铁甲披挂,乘马在泥淖中缓行,后来徒步登上城门左右翼的“拐子城”金朝骑兵作战常用两翼包抄战术,宋人称它的左右翼骑兵为拐子马,并无马匹以铁甲连贯起来保护作战的含义。,远观粘罕大营,遥遥看见金后营中推出很多状如篷帐的牛皮车及状如大鹅的木车。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左右奏禀:这叫洞屋、鹅车,都是攻城的利器,如让它们逼近城根,城守就有危险。

这些重武器虽然可怕,但它不逼近城根,就发挥不出威力。渊圣看看城下的护城河既宽又深,里面的积水都已结成厚冰,谅他们插翅也飞不过城壕,倒也不甚在意。

他在城头上逗留到吃饭的时候,内监们送来御膳。他下令撤了,以饷守卒,自己却取士兵的伙食,与他们一起吃了一餐。他又查问每个士兵的衣着,亲手去摸摸他们的棉袄有多厚,这才发现在这闰十一月的酷寒中竟有一半以上的士兵没有棉袄,有的也都是破的、旧的或薄得像张纸,不禁坠下泪来。眼泪滴进战士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