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12/18页)
好像回答他的问话一样,辽军一阵密集的乱箭向他射来。一个亲兵猛然跳到他面前,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箭矢,这一箭正好射中他的喉咙,他倒在筏子上,还用颤抖的手举起盾牌来掩护主将。这壁厢另一个站立在杨可世左旁的亲兵,双脚一蹬,扑通一声,顿时涌入河中。他似乎在还没有考虑好用什么方法来制伏火船以前,就抢先响应主将的号召,跳进急流中去了。这时,勇气比智慧更重要,他投身在混浊的水涡中,拨开一层层的恶浪,直向火龙的方向泅去,想凭他一双空手去制伏火龙。筏上的士兵大声嚷喊,替他出主意,想办法。早有五六个亲兵,一个接着一个地跃入波涛中,他们努力捞住一根正在水面上漂浮的长木柱,一齐扑入火海,企图用木柱拄住火船,不让它靠上浮桥。这是在当时条件下,他们可以考虑用以制伏火龙的唯一有效的办法。这时泥污的河水已被烧得发烫,一股股的火焰,借着风势,直往他们的头面和身体上扑来,使他们近不得火船。北岸上的辽军,又对准他们,箭矢频发。他们几番上去,几番都被逼退回来。筏子上的士兵大声呐喊,为他们助威。他们被逼退下来,又再次扑上去,屡退屡进。他们做出了好榜样,接着又有十多名亲兵跳下河去,几个人掮一根木柱——这些木柱是从被撞散的木筏上漂浮开来的,都有大碗口粗细,四五丈长。他们捞住木柱,就分成几个小队,拼命扑上去。他们凭着木柱,凭着赤裸的身体,根本不顾北岸射来的乱箭,滚在火海里乱闯。火烫的水、一股股的烈焰、着了火的木柴和芦荻以及他们身上被烧得一溜溜的燎泡,都阻挡不住他们的猛扑。他们一寸一寸地在火海中挺进。他们成功了,当他们靠近火船用木柱拄住火船的时候,大家不禁欢呼起来。他们把一只只火船在两边拄开去,拄得远远的,让它们自行烧毁,烧成灰烬,中间顿时出现了一段可以通行无阻的地带。着了火和被冲撞散的浮桥早被筏子上的宋军扑灭扎缚稳固了。大队宋军乘机呐喊一声,通过这道横拦在河心、横在他们成功道路上的火墙,直扑河滩。
他们来不及揉一揉被浓烟迷住的眼睛,已被拥在河滩边的辽军截住厮杀。这群被南岸的凤凰弩矢迫散的辽军,这时又从隐蔽处跳出来,与宋军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人们克服了最大的危险就有权利藐视次要的危险。宋军刚从河水中拖泥带浆地爬出来,许多人被烧得皮开肉焦,许多人被烧去头发和胡须,许多人在和水、火的搏斗中失去了兵器和马匹,现在又要跟人数比他们多得不可胜计的辽军接战。他们只存在百分之一的生存机会,但是能够在地面上与辽军接战,就是他们的生机来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他们成功地登陆的道路,辽军再强也强不过火龙,火龙尚且可以制伏,又何在乎也是血肉之躯的辽军!一个强烈的信念支持着他们,他们必须登陆,所有的障碍必须扫除,而且一定可以扫除。他们的勇气和神力都陡然增长了几倍。
一名空着双手的亲兵,刚刚爬上河滩,就被藏身在斜坡上的辽军当作目标,觑定他用力一枪刺下来。这名亲兵猛然把枪杆抓住。斜坡上的辽军生怕自己的武器被夺,用力向上一扯,抓住枪杆的亲兵顺着这一扯之势,耸身跃上一丈多高的斜坡。他的双足还没有站稳,就尖声地喊道:“俺第一个登上坡了,兄弟们快跟上来!”
所有在河滩上接战、在浮桥上抢渡的士兵都看见这惊险的一幕,他们不仅用肉眼,而且也用精神上的视觉看到这惊险的一幕。
这惊险的一幕,对于当时正在接战中的宋军,的确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犹如第一个跳下河扑进火海的亲兵一样,虽然他们都不过是个士兵,不一定能够亲自完成任务,但他们已经以自己的英勇行为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改变了临战时战士们的心理状态,使一些在事前想象起来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他们是每一个战役真正起着作用,有时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无名英雄。历史就是由这些无名英雄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像历史学家根据间接的,有时甚至是有意歪曲、捏造、颠倒的材料所写出来的那种已经罩上灿烂的光环的英雄伟人所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