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南朝察举之复兴及其士族化(第8/13页)

天监八年,梁武帝又发布了一个重要诏书。《梁书·武帝纪》记此年五月壬午,诏曰:

学以从政,殷勤往哲;禄在其中,抑亦前事。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轼闾辟馆,造次以之。故负袟成风,甲科间出,方当置诸周行,饰以青紫。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这一诏书中“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之语,把为寒庶士人打开仕途的意图,表达得更为明确了。

梁武帝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梁书·儒林贺玚传》:“(天监)四年,初开五馆,以玚兼五经博士……玚于《礼》尤精,馆中生徒常百数,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贺玚天监九年卒。是这数年中仅其一馆之“寒门俊才”,就有数十人参加过“明经”一科的策试了。史传之中有一些由明经入仕之实例,可以证明当时确有那种不计门资的明经策试入仕制度。《通典》卷十四《选举二》称梁代选官“无复膏粱寒素之隔”,其所根据的可能就是以上情况。

但是从整体上说,“寒门俊才”之由明经对策者,数量还是根本无法与士族相比,其任用亦远不如国子生优越。据《梁书·儒林传序》,五馆生是“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据天监八年诏,是“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南朝之“试吏”、“署吏”、“补吏”,除了指出为郡县外官外,多指浊吏的选补,还有“吏姓寒人”的说法。如《宋书·武帝纪》永初二年:“制诸署敕吏四品以下,又府署所得辄罚者,听统府寺行四十杖。”“署敕”当作“敕署”,与下文“府署”相对。是乡品四品之吏的任用称“署吏”,同于西晋。同书《孝武帝纪》孝建二年诏:“在朕受命之前……犯衅之门尚有存者,子弟可随才署吏。”又同书《邓琬传》记因军用募民上米钱,可分别赐署乡品五品、四品、三品令史。又《梁书·武帝纪》记齐制:“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亦见“试吏”多为“后门”之事。《梁书·钟嵘传》:“臣愚谓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侥竞。若吏姓寒人,听极其门品,不当因军,遂滥清级。”又《宋书·恩幸杨运长传》:“初为宣城郡吏,太守范晔解吏名。”又《南史·恩幸施文庆传》:“施文庆,不知何许人也,家本吏门”,《陈书》作“有施文庆者,吴兴乌程人,起自微贱”。是南朝有“吏姓”“吏门”,乃寒人微贱,他们专有“吏名”,不得滥厕“清级”。

总之,“吏”在南朝是官员中的一个较为低微的等级,一般以“吏姓”、“吏门”之寒人为之。后世官、吏之别,流内、流外之别,即始于此。故士族迁转,除出为州僚属、县长吏时偶尔称之外,极少有称“试吏”、“补吏”、“署吏”者。可以推测,梁代“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尽管已有可能经明经策试而“随才试吏”,但他们由此获得的身份改变仍然有限,大多数依然难以厕身清级。尽管也有少数寒人有幸得以经术文义为学校学官或文学侍从之类,但总的说来,梁代围绕考试制度的那些积极变化,还不足以证成《通典》“无复膏粱寒素之隔”的说法。士庶由“实自天隔”到真正的“勿有遗隔”,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南朝皇权为“寒门俊才”打开仕途的努力,只能以此告终。

选官之中体现了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的严格贯彻,必须以能够支撑官僚政治有效运转的强大有力的专制皇权之存在作为前提。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察举和学校入仕制度的兴衰升降,看做皇权兴衰的一把近似的标尺。汉代察举制的成立和兴盛,是以强大的皇权为基础的。这有效地抑制了贵族对官位世代占有的封建特权倾向。魏晋以降,门阀日盛而皇权日衰,与之俱来的便是察举学校制的相应衰落。但西晋初年皇权一度还有力量,所以察举制虽未改变士族在入仕上的优越地位,可毕竟还能发挥一些积极作用;至东晋皇权低落门阀当轴,察举与学校之途也降落到了历史的低点。而南朝自刘宋以后皇权复振驾驭了士族,察举制、学校制也因而呈现了复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