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退为进自请废后,媚娘重掌大权(第7/11页)
这场朝会自天蒙蒙亮一直进行到正午,好在群臣纷纷献计献策,李治心里略感安慰,正欲宣布散朝,赐百官廊餐,忽闻一阵急促的奔跑声,有个黄衣宦者不顾翊卫阻拦,跌跌撞撞奔上殿来——皇帝百官议事,没有特别征召,宦官怎能随便进来?后宫便有天大的事也不能干扰朝会啊!
李治方欲叱责,却见来者竟是留于万年宫的内侍李君信。只见他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明显是快马加鞭连夜从岐州赶回,跑上龙尾道已累得气喘吁吁,脚下一软摔倒在殿上,就势往前爬了几步,悲切切叩首道:“启禀二圣,大驾回转后荣国夫人病势突然加剧,上官奉御全力施救却食水难进,前日二更时……她老人家……娘娘节哀!”
其实自李君信出现那一刻,媚娘已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只是无法面对这个事实——怎会这么快?几天前还曾亲手给她喂饭、喂药,还曾看到她的微笑,还曾与她一起诵读《法华经》,怎知岐州一别竟成永诀!
直至李君信磕磕巴巴把话说完,她还怔怔地坐在那里,满朝文武已顾不得这样报丧合不合规矩了,尽数匍匐在地:“娘娘节哀……”
不知不觉间媚娘感到双颊一阵冰凉,泪水也涌了出来,但一向坚强的她立刻捂住口鼻,不愿在大庭广众下哭泣,然而眼泪却似断线珍珠,怎么也止不住。强忍了片刻,只觉李治绵软的手穿过珠帘紧紧揽在她肩上,刹那间她终于控制不住了,就在这庄严的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撕心裂肺大放悲声……
咸亨元年八月初二,皇后武媚之母、周忠孝公武士彠之妻、荣国夫人杨贞病逝于岐州万年宫,终年九十二岁。人活七十古来稀,杨氏身历隋唐两代,经隋文、隋炀、高祖、太宗、今上五朝之世,最终享一品诰命、食邑一千户,风光无限富贵莫及,连皇帝女婿都对她恭敬有加,这辈子恐怕没什么遗憾的了。而武媚作为女儿,能让母亲如此荣耀富贵,也是问心无愧了。但媚娘还是无比悲痛,不仅因为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更因为母亲赋予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是母亲给了她生命,是母亲教她读书、写字、念诗、诵经,把她培养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是母亲弘农杨氏的血统使她拥有了入宫的机会;而且在她谋夺中宫之位乃至铲除长孙无忌之时,也是母亲替她在外活动,维系着她与许敬宗、崔义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的秘密联络;并和千金公主、淮南公主、江国太妃等重要宗亲以及玄奘、法乐、慧威(天台宗七祖,永徽年间曾授朝散大夫)结交,为她铺就了广泛的人脉。正因为这些缘故,媚娘感恩不尽,即便母亲有些偏心,即便在最后几年母亲做了许多不顺她心意的事,甚至还有些令人难以启齿的行为,她还是全部包容了。如今母亲往生,去那个向往已久的极乐世界了,媚娘心里霎时空落落的。
为了安慰媚娘,李治也表现得格外慷慨,下令追赠杨氏为鲁国太夫人,钦赐谥号曰“忠烈”。自古非宫廷女子罕有谥号,而杨氏不但得到谥号,还十分庄严,“忠烈”二字哪里像赐给命妇的?简直是视之为社稷之臣,或许这也是为了表彰当初她在打倒长孙无忌时做的贡献吧。除此之外李治又委任司刑太常伯卢承庆为监护大使,右肃机皇甫公义为副使,前往岐州奉迎夫人棺椁;国家虽在困难之时,但他还是拨出不少内帑,为杨夫人修建坟墓——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杨氏临终遗言,她死后不到文水县与丈夫武士彟合葬,而是回杨家故里,葬于雍州咸阳县她父亲隋朝宰相、郑恭王杨达的坟侧。或许在杨夫人心目中,始终认定自己是高贵的隋朝宗室,相较那个曾给她烦恼的武家,她还是更重视自己娘家。不过也有好事之人揣测,因为她生前与武家关系不佳,戕害前房儿女,又把周国公的封爵弄到外人身上,或许是怕葬于文水会遭武氏族人唾弃!
无论如何这个不合常理的遗嘱媚娘还是遵照执行了,坟墓也修得又快又好,只用了不到六十天,而且李治亲手题写了墓碑,又赐东园秘器,令宰相戴至德持节吊祭,京城九品以上文武官以及诸命妇送至渭水桥,又赐鼓吹仪仗,一切礼仪都依照亲王丧礼的规格。不过国事严峻,加之李治身体欠佳,无法亲自出面,送葬之事都交由媚娘自己操办;武敏之作为周公爵位的继承者,身穿重孝停职守丧。远在相州的燕太妃、越王李贞母子闻知噩耗也很快赶来了,媚娘一见表姐紧紧抱住,姐妹相拥一路唏嘘,直至咸阳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