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帝后博弈,媚娘再次深陷政治危机(第9/11页)

李治笑了,既是笑他说得有道理,也笑贾忠言处世圆滑,竟把所有前敌大将都夸奖一遍:“能做的朕都已做了,英公之能天下尽知,朕既把他请出来又全权委以三军,相信他老人家必能成功……你知道朕为何要修明堂吗?”

“臣不知……”贾忠言觉得这么说太简慢,又补充道,“天子圣德明照四海,陛下修此神宫想必是想谕天下人,要忠王事、守臣节、勤赋役、遵法度、孝……”

“没这么多啰唆的!”李治戏谑地一笑,“一言以蔽之,因为朕有预感,朕将要成为千古之明君!哈哈哈……”

“陛下圣明。”

沉默不言的媚娘悻悻瞥了李治一眼——不知为何,她觉得雉奴现在这副信心满满的样子比犹豫不决时更可恶!

三、帝国巅峰

诚如贾忠言所说,战局很快有了转变。

昔日李世民亲征高丽之所以未能成功,主要因为在安市城下出现战略分歧。李道宗、李等将领认为应该纵兵深入、奇袭重镇,长孙无忌却认为应该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李世民最终采纳了后者的意见。事实证明这个战略是有问题的,《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敌人地盘强攻硬打终究不能持久,粮草补给也十分困难,故而唐军虽然打赢了每一场战斗,却无法撼动坚城,最终精疲力竭败下阵来。

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李绝不会重蹈覆辙,于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对峙,待敌人戒备渐渐放松之后,他于总章元年二月突然改变战略,亲率大军深入敌境,逼近辽东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四平)。

此战充任先锋的依旧是薛仁贵,为了麻痹敌人,他仅率三千士兵冲锋挑战,众将见他带兵太少纷纷劝阻,薛仁贵却道:“兵不在多,在用兵之道。”毅然策马出征。果不其然,城内的高丽军见他兵少,倾巢而出欲将其全数歼灭。怎料唐兵虽少却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之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个个争先、奋勇拼杀,薛仁贵也再度展现“万人敌”的勇猛,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如砍瓜切菜般杀了个昏天黑地,最后竟以少胜众,斩杀并俘虏高丽士兵万余人。那些侥幸逃回城中的高丽残兵惊魂未定刚缓口气,李的大军旋踵而至,哪还守得住?只一阵冲锋,城池攻陷!

扶余城既入唐军之手,附近的高丽诸部心惊胆战——他们都知道扶余城是高丽在辽东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公认的坚城,这样一座城竟被唐军一战拿下,那凭自己手里的微弱兵力又如何抗拒?于是扶余平原上大大小小四十余城相继不战而降。

泉男建原本还陶醉于篡夺权力的胜利,转眼间高丽国已丢了半壁河山。这次他真的恐慌了,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失地,随即调集所有能上阵的士兵,共凑五万大军渡过鸭绿江,直扑扶余城。可老谋深算的李早料到他会来,命令契苾何力、刘仁轨、庞同善、薛仁贵、高侃、独孤卿云、李谨行等部全部集结于敌军必经之地薛贺水(今辽宁丹东赵家沟河),磨刀霍霍严阵以待。

薛贺水之战是东征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却也是毫无悬念的一战——攒鸡毛凑掸子,临时调集起来的五万名高丽军,岂是装备、战斗力乃至人数都远远优于他们的唐军的对手?结果薛贺水之战以三万多高丽人阵亡沙场而告终。

回溯以往历次战争,高丽军的优势在于凭借坚固城池防守,坚壁清野、以逸待劳是盖苏文屡次逼退唐军的秘诀。而泉男建却把大量士兵驱赶到扶余川那等平坦开阔之地与精于骑射的唐军打阵地战,焉有不败之理?不过泉男建也有苦衷,毕竟他的权力是篡夺来的,他哥哥泉男生才是真正承继父亲的人,如今哥哥头顶着辽东大都督、平壤道安抚大使的官衔杀回来了,若不尽快打两场胜仗,必然人心动摇不可收拾,长久对峙下去说不定哪天他就会被部下绑起来交付唐军。所以他就像一个快要输光的赌徒,恨不得立刻翻本,一下子把所有赌注都扔出去,结果更是血本无归——或许从他们兄弟反目的那一刻,高丽已注定要灭亡。

此战之后高丽再无力组织大规模反攻,唐军势如破竹一路奏凯,很快拿下大行城(今辽宁丹东),据守鸭绿江的高丽军非但没能有效抵抗,反被唐军一击而溃,追杀两百余里,顺势取下辱夷城(今朝鲜永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