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治架空媚娘,权力中心转移(第2/13页)
当然,参加祭祀的非皇后一人,还有诸多命妇,淮南公主、千金公主、常乐公主、赵国太妃、曹国太妃、城阳公主、遂安公主、临川公主、徐王妃、韩王妃、彭王妃、徐婕妤、杨婕妤、魏国夫人……罗衫叠翠,云鬓流霜,瑰姿艳逸,仪静体闲,这些女人如百鸟朝凤般烘托着靓丽的皇后,缓缓走上降禅坛。
媚娘已在脑海中默默演练过许多次,但她为皇地祇献上祭礼那一刻还是不免忐忑。虽然她在亲蚕礼上展现过自己的风采,可那与封禅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次不再仅是女人的典礼,还是天地之间最光荣的仪式,此刻她是这世界上最接近神明的人!
为了与皇后相配,倡仪、读册、奉祭乃至伴乐、歌唱者全是翩翩女子,可说是轻歌曼舞、花团锦簇。媚娘带着无尽的满足感缓缓走下祭坛,而紧随其后的是终献越国太妃——越国太妃便是昔日燕贤妃,越王李贞之母。
行至坛下默默站定,媚娘才发觉情形不对。虽然隔着帷幔,她依旧能感觉到外面群臣的反应。那些文武大臣在窃笑,笑这群女人不知天高地厚,笑这种创新不伦不类,笑这场神圣的典礼被皇后亵渎了。
笑吧!任凭你们笑吧!媚娘毫不在意——反正我做了。我是有史以来唯一主持亚献的皇后,已经拥有与皇帝并尊的地位,我是曾经沟通神明的人!
持续三天的封禅结束了,李治即将离开泰岳之际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贺礼。这是一首诗,写在粗糙的黄麻纸上,从遥远的剑南巂州(今四川西昌)而来,道路漫长几经传递,当它历尽艰难到达李治手中时已有些破损。即便如此瑕不掩瑜,这首诗词句绮丽华美、字迹潇洒隽秀,胜过这些日子群臣进献的所有诗篇。此诗题曰《在巂州遥叙封禅》,作者便是昔日宰相李义府。
天齐标巨镇,日观启崇期。岧峣临渤澥,隐嶙控河沂。
眺迥分吴乘,凌高属汉祠。建岳诚为长,升功谅在兹。
帝猷符广运,玄范畅文思。飞声总地络,腾化抚乾维。
瑞策开珍凤,祯图荐宝龟。创封超昔夏,修禅掩前姬。
触网沦幽裔,乘徼限明时。周南昔已叹,邛西今复悲。
不得不佩服李义府的才华,哪怕远在偏僻蛮荒的流放地,他依旧在脑海中构想出了封禅的宏大场面——日照泰岳,天子登临,金坛闪耀,万国共仰。他描述了一个美丽盛世,也歌颂了天子的弘德。只要看过这首诗,再厌恶李义府的人也会动容,相信这个笑里藏刀的奸臣在茅蓬野蒿间运笔书写的那一刻,他对大唐王朝的忠诚和热爱绝对是发自肺腑的!
当然,诗的最后他也怆然写道:“触网沦幽裔,乘徼限明时。周南昔已叹,邛西今复悲。”他真诚地表达了悔恨之意,希望皇帝能垂怜,哪怕不再入仕途,回家当个平头百姓也好啊。可事到如今哀恳已无法挽回,李治反复诵读两遍,不住感叹:“其人可憎,其才难得啊!”说罢扬手一抛。媚娘也没有再为李义府说半句好话,只是怅然望着那张轻飘飘的黄纸随风而去,如枯叶般消失在泰岳的崇山峻岭间……
诸礼已毕,休息一日。正月初五李治登临事先备好的朝觐台,接受百官朝贺,宣布众文武三品以上者赐爵一等,四品以下者升官一阶,据说这决定是皇后促成的。如果说媚娘参与禅礼还让百官窃笑的话,那么听到这赏赐大家真是开怀大笑了。所有人都得到实惠,大家扪心自问——有这样一位皇后参与朝政,又有什么不好呢?
李治还决定为纪念这次盛举再次改元,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元年,大赦天下,宴饮七天,但是流放边地之徒皆不在大赦之列!
消息几经辗转传到巂州,当李义府得知自己不在大赦之列时,他日渐衰竭的身躯承受不住这巨大打击,颓然瘫倒在破烂的茅舍中。实事求是地说,是他辅佐李治夺回皇权、打破关陇诸臣的垄断,是他主持了《姓氏录》的重修,推动科举为无数汉族子弟打开仕途之门,也是他极力促成对百济的战争,拓展了大唐的疆域。他的一切作为都与二圣的为政理念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才是最有资格随驾封禅的大臣。
昔日紫袍玉带、广厦华堂、锦衣玉食、妻荣子贵,今朝戴罪蛮荒、蓬门荜户、蓬头垢面、妻离子散。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功勋卓著又声名狼藉的一代宰相李义府,在瓮牖绳枢间带着无尽悔恨永远闭上了眼睛,终年五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