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受命回国(第5/12页)

倪桂珍女士的大姐与从波士顿学成回国的牛尚周十分般配,经过一番说合,便被明媒正娶过了门。牛尚周的表兄兼知己温秉忠也在那时从波士顿回国。在牛尚周娶了大小姐之后不久,温秉忠又娶了二小姐。现在只剩下小妹还待字闺中。她没有裹脚,接受过西式教育,还喜欢弹钢琴——这些特质都决定了不可能有哪个正统的中国男人会愿意娶她为妻。

如果说倪桂珍不太好找婆家的话,那么查理想娶老婆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温秉忠和牛尚周安排查理跟他们一起去教堂,因为倪小姐也会去那里参加唱诗班。那个星期日,初次见到倪小姐的查理眼前一亮,从基督徒的角度来讲,他感到非常满意。站在他面前的这位姑娘相貌平平,双颊饱满,目光柔和,眉毛齐整。她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一头平整的黑发在后脑勺处挽了一个发髻,一侧的耳旁还挂着一小串细细的珍珠。倪桂珍那时19岁,比查理小两岁。她身高不到5英尺,跟查理差不多高。她虽没有天赋的美貌,却浑身洋溢着一种特别的气质和个性。

当日下午,又有人在倪小姐的母亲面前把查理的优秀品质大赞特赞了一番。稍经斟酌,倪老夫人宣布,她同意这门亲事。

婚礼于1887年仲夏举行。先是由传教士里德牧师主持,在教堂举行了一个小规模的仪式,然后便遵照中国传统,开始了喧哗热闹的上海式家庭宴会。酒桌上摆上了数十道菜肴和整坛整坛的高粱酒,参加宴席的有数百位亲朋好友,及其他很多查理不认识的有权有势的人物。这些显贵人物或与徐家同业,或通过商界、银行业、军方乃至皇亲国戚等渠道,与查理的岳父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微微打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任何资料显示查理的家人是否从海南赶来参加了婚礼。不过,由于潮州帮在上海公共租界实力强大,因此,即便是查理的父亲或兄长来上海参加了婚礼也不足为怪。只不过这两个地方确实离得太远了。如果是在几年前,依照查理的个性,一定会在给北卡罗来纳州的朋友们的信中公开提到自己的家庭。但此时此刻,他对自己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缄口不言,到底是何原因,我们很快就会知道。

婚礼结束后,查理带着新娘子回到了昆山。在那里,他们第一次开始互相了解对方。查理的生活进入了甜蜜时期,但他的薪水不高。现在虽然有两张嘴巴要吃饭,可查理的薪水每月仍然不到15美元。按照习俗,查理的新娘子出嫁时,家境豪阔的娘家给她陪嫁了数额巨大(具体数目不详)的嫁妆,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薪水不足的问题。这些嫁妆是他宝贵的创业启动资金。与她家族联姻还使得查理能够有资格进入与等级森严的英国贵族差不多的社交圈。到此时为止,查理在上海既有了地位,又有了知名度,他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带来的各种机会。

他在范德堡大学的同学步惠廉目睹了查理的蜕变,正是得益于步惠廉的记叙,我们才能了解查理在这个时期的很多生活细节。1887年10月,步惠廉乘坐蒸汽船抵达上海,准备去参加在苏州举行的监理会布道团第二届年会。身材高大、满身肥肉的步惠廉还留着络腮胡子,跟以前已经完全不同。他发现来参加年会的同行里有一位身穿黑绸长袍、头戴瓜皮帽的中国人。直到林乐知博士给他做了介绍,步惠廉才认出他来。

查理一边大笑一边说道:“你应该没有把那只魔法熨斗也带来,是吧?”

“没有,”步惠廉咯咯地笑着答道,“不过我想我应该再组装一个。”

为期5天的年会结束后,步惠廉被安排到上海县政府所在地淞江布道。他跟查理离得很近,可以经常见面。查理则根据安排,继续留在昆山。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的查理已经不再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也不再担心林乐知排挤他了。他已经有了很多秘密的计划。从查理于1887年11月4日给《基督教倡导者》写的第二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奋发向上的动力。表面上,他是在说与布道有关的事情,实际上,字里行间不断在暗指自己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