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第8/34页)

这里必须分清楚“波普”和“大众化”两个词在含义上的区别。不少人认为波普源起大众化,因此,波普文化和波普艺术就是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其实,大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波普文化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不过借用了大众文化的某些形式而已。波普运动,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运动,它的某些内容,比如艺术形式、设计形式受到青 年群众的欢迎,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它的意识形态基础和知识分子反文化的精英立场。英国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William Hamilton, 1922—2011)在接受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的电视采访中就反复强调过这个区别。

战后的英国,物资短缺、经济紧缩,在1952年之前一直实行配给制,因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低成本、批量化生产,注重标准化和实用性。当时的政府在解决低收入劳工阶层的住房问题和医疗问题上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虽然对设计很重视,先后召开了多次大型的设计展览会(如“英国能做到”“英国节”)等活动,但限于经济实力,无法给英国的现代设计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条件。战后英国的现代设计,一直落后于美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失去了19世纪中期发起“工艺美术”运动时的那种先驱性地位和作用。直到1960年代,英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提高,而以反正统文化为中心的波普运动,正好给了英国设计家一个可以绕开现代主义阶段的机会。

在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中,英国设计奋起直追,特别是针对国内市场的消费产品设计,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突破,它在波普设计运动中显示出来的前卫性特点,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国际设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兴起

1960年代英国设计的一个最显著的转变就在于不再苦苦追求重新开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而是通过当时国内与国际的具体情况,根据市场的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当时文化界出现的新气氛,来开辟一条新的设计路径。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讲究功能良好、强调理性和注意服务对象的特点,但是风格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在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眼里,这种风格体现的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新一代的消费者希望有新的设计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消费观念、文化认同立场,寻求一种新的自我表现方式。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非人格化、高度理性的特点,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

汉密尔顿的照片拼贴作品《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

英国的波普艺术作品——大卫·霍克尼的《比华利山上的沐浴者》(Man Taking Shower in Baverly Hills, 1964)。

战争期间,朴实无华、色彩单调成为当时设计的特点,这是因战时和战后一段时间内的物质匮乏,以及战争年代总体气氛的影响而造成的。战后初期,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实力,英国的现代设计未能向美国、德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那样,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是从1950年代末期开始,进入1960年代,英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失业率接近于零,几乎没有通货膨胀。充分的就业状况令年轻一代受益匪浅。当时,15~19岁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8%以上,而这段时间内,这个年龄层年轻人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是其他年龄层的两倍以上。这种情况使得当时深受美国大众文化影响的英国年轻人更加可以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新的消费要求。

新一代消费者们——特别是青少年、职业妇女等,他们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爱的、新的、时代的风范。当时英国设计界中不少人,特别是青年设计师们,认为色彩必须大胆和强烈,造型应该突破旧有的框框,甚至不惜有些古怪,有些荒唐,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为新的社会、新的市场服务;也只有这样,英国的,乃至欧洲的设计,才有可能与美国推崇的强势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分庭抗礼,自立门户,形成本国的当代设计风格,而不是跟在美国人后面亦步亦趋,否则,英国设计不可能有自己真正发展的前途和未来。这种观点,在当时非常普遍,英国设计也因此开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波普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