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第5/34页)

19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形成了一批对后现代主义具有认识的富裕客户,他们给予后现代建筑家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的设计空间,因而造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高潮,出现了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或直译为“签名建筑”(signature building)这样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类型。198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充满生机,有可能像1950年代的“国际主义”风格那样,发展成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建筑运动。但是,由于商业投资集团将后现代主义看成是一种能够盈利的噱头,并立即开始进行全面的模仿,因此1980年代中期以来,类似格里夫斯、文丘里、菲利普·约翰逊等人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在全世界到处涌现,一下子泛滥成灾,变成廉价的建筑风格,而遭到西方社会整体的唾弃,到1990年代初,已经出现衰退现象,到1990年代末期,后现代主义风格已经全面消退,鲜有问津了。这种来也汹汹、去亦匆匆的建筑运动,与当代社会的商业炒作有密切关系。

对于后现代主义如何传达建筑的意义和精神,罗伯特·A.M.斯特恩(Robert A.M.Stern, 1939— )曾给出非常准确的界定。他提出,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建筑形式,特别是建筑立面上以装饰的方式来表达意义,传达要以历史主义来改造现代主义的动机,因此,它的本质是立面装饰主义的,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要能够通过外部看到内部结构的这种毫无虚饰的立场大相径庭。现代主义讲究建筑设计的诚实、透彻、明确、结构清楚,摒弃所有装饰,也反对任何历史因素的运用;而后现代主义讲究装饰、含糊、折中复杂、不交代结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即便是“立面”这个术语,在两者中都有不同含义。现代主义简单明确地称为“elevations”,而后现代主义则隐晦地采用了源于古典的称谓——“façade”,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符号性内涵,可见它们在基本立场上的差别和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这样一来,按照长期在伦敦工作的希腊建筑师德米特里·波菲罗斯(Demetri Porphyrios, 1949— )的说法,后现代主义就出现了一张“装饰的皮”(decoratedshed,或者称为一层“装饰的壳”)。他在自己的著作《历史主义不是一种类型》(Classicism is Not a Style )和《古典建筑的恰当性》(Relevance of Classical Architecture )中都明确地提出这个看法。而且还特别指出,从文丘里和丹妮丝·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1931— )的建筑上,便能非常清楚地看到这层“皮”。

3.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特征

就狭义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而言,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第一个是它的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高度强调装饰性,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家,无论是建筑设计师还是产品设计师,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各种各样的装饰,特别是从历史中汲取装饰营养,加以运用,与现代主义的冷漠、严峻、理性化形成鲜明对照。

后现代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它对于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历史风格,如果是单纯恢复历史风格,也就没有什么后现代主义了,充其量不过是历史复古主义而已。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而且这种折中处理基本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的。

后现代主义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娱乐特点是后现代主义非常典型的特征,大部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都具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反映出经过几十年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垄断以后,人们企图利用新的装饰细节寻求设计上的宽松和舒展这一趋势。而设计上的含糊性,则不是后现代主义所特有的,不少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探索,也都具有含糊的色彩。从思想动机来看,这种含糊倾向是可以理解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强调明确,高度理性化,毫不含糊,长期以来成为设计的基本原则。人们在对于这种设计形式上过于理性化的倾向感到厌倦之后,自然希望设计上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含糊性是一个自然的结果。这个含糊性的特征不但可以从文丘里、穆尔、格雷夫斯等人的作品中明确地看出来,从那些设计风格并非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设计大师,比如重要的新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理查德·迈耶和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当中也可以看到,甚至解构主义大师佛兰克·盖利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含糊性。对于解构主义设计来说,这种含糊性主要体现在创造出含糊空间感这一个要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