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44/47页)
布兰布利·汤普逊的设计采用了当时少见的四色印刷技术,创造出平面图形的动态来。
布兰布利·汤普逊为比特尼·包沃斯公司(Pitney Bowes Inc.)设计的1980年度报告封面。
索尔·巴斯为AT&T电话公司和大陆航空公司设计的Logo。
索尔·巴斯先后在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和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学习,曾师从设计家吉奥基·基伯斯(Gyorgy Kepes, 1906—2001),从那里了解了包豪斯和俄国构成主义的风格。1945年他在纽约自己从事自由撰稿的平面设计工作,充分了解了纽约平面设计派的设计特色。1946年,他迁移到洛杉矶,曾经为几个设计事务所工作,之后成立了索尔·巴斯设计事务所(Saul Bass and Associates),主要从事广告创作。1954年,他受著名的奥地利裔美国导演奥托·普里明格(Otto Preminger, 1905—1986)的邀请,设计了电影《卡门·琼斯》(Carmen Jones )的海报,非常成功,于是,普里明格接着请他设计了电影的片头。索尔·巴斯与好莱坞从此结缘,他先后与罗伯特·奥尔德里奇(Robert Aldrich, 1918—1983)、比利·威尔德(Billy Wilder, 1906—2002)、阿尔佛里德·希区科克(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等著名电影导演合作,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的电影海报和片头,奠定了他电影片头设计元老的地位。
巴斯的设计具有从具象的图形中抽象出象征性的简单、明确特点,这个特点对于改变传统的好莱坞电影海报有很大的作用。他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影报头设计家,他把简洁、明了的欧洲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与美国纽约派的幽默风趣、多元媒介的丰富手法统一起来,为平面设计在新时代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巴斯的作品简洁、现代、不拘一格,他设计的电影海报,视觉形象强烈、鲜明,让人们立即便与电影挂上了钩。例如他为影片《金臂之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 1955)设计的海报,舍弃主演佛兰克·辛纳屈拉(Frank Sinatra, 1915—1998)那张家喻户晓的脸,而是根据电影的主题——一位与毒瘾搏斗的爵士歌手,而设计了一条扭曲的黑色手臂,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1958年为希区柯克的心理惊悚片《迷魂记》(Vertigo , 1958)设计的片头中,巴斯先是用一个巨大的特写镜头描述了一张女性的脸,然后聚焦到她的眼睛,然后摇动镜头,产生出一系列血红色的螺旋漩涡,逐渐濡湿了整个画面,立即将晕眩、血腥、险恶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巴斯还为许多重要的美国企业,如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AT&T、贝尔电话公司(Bell Telephone System)、华纳公司(Warner Communications)等设计了企业形象。他的设计简洁、准确、鲜明、强烈,平均使用寿命超过30年,是美国企业形象设计中杰出的代表作品。
1996年索尔·巴斯在洛杉矶去世,《纽约时报》在刊登讣告时这样写道:“他在那部1955年的电影中,用一条扭曲成锯齿状的手臂,创造了整个电影业的全新风格,并将其上升为一种艺术。”(*5 )
(5)乔治·钱尼
另外一位具有影响力的纽约派设计家是出生于布达佩斯的美国设计家乔治·钱尼(George Tscherny, 1924— ),曾在纽约普拉特艺术学校学习设计,毕业之后先在唐纳德·德斯基的设计事务所从事包装设计,后进入乔治·尼尔森设计事务所(George Nelson & Associates)担任平面设计部主任。1955年自己开业,专门从事平面设计。他曾为泛美航空公司(Pan Am)、强生(Johnson & Johnson)等重要企业设计海报等印刷品,为美国邮局设计邮票,后来还受聘担任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的设计顾问,负责该机构所有出版物和印刷品的设计总管。他不但为纽约的 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简称SVA)设计了海报和Logo,还长期在该校任教。
索尔·巴斯为影片《金臂之人》设计的海报。
索尔·巴斯为影片《迷魂记》设计的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