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第7/30页)

法国巴黎路易十六风格家具:玄关小桌。

法国巴黎拿破仑时期的帝国风格家具:高背扶手餐椅。

法国的行省家具,『虎腿』桌子。

法国家具是工业革命前欧洲其他国家家具行业的一个缩影,其他国家的情况大致雷同,只是行业规模、规范水平均不及法国而已。

(四)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平面设计

1.印刷术在欧洲的发明

活字印刷的发明,对欧洲的经济发展、文化普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印刷术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欧洲人直到15世纪为止都没有掌握这种技术。不过中国的印刷大多是采用整块木版刻上文字和插图,然后进行印刷,其实是固定凸版,西方称这种方法为“xylography”。而真正带动现代批量出版的是活字版,称为“typography”,欧洲印刷的真正起点是与金属活字的发明分不开的。

欧洲在历经长期的、落后的中世纪阶段之后,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固和快速发展阶段。日益增多的大学设立、人数日益庞大的有文化的中产阶级的产生,都市化的进程,宗教的普及化和市民化,都需要大量书籍来传播知识。而手抄本成本高昂、耗时费工,当时一本200页的手抄本需要4~5个月才能完成。这种状况,造成出版书籍数量稀少,1424年,英国的剑桥大学图书馆藏书仅有手抄本120册。书籍的短缺制约了社会的发展。15世纪前后,由于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对于书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手抄本和木刻版印刷根本无法满足这样巨大的需求。因此,欧洲各国工匠都致力于研发效率更高的新印刷方法,其中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探索尤为积极,且都有突破。比如,1444年,法国亚维农(Avignon)地区的金首饰匠人普罗科普斯·沃德佛格(Procopius Waldfogel)开始制造“金属字母”,其实就是金属活字,因此法国人认为 印刷技术最早是由他们创造的;荷兰人则宣称劳伦斯·科斯特(Laurens Janszoon Coster, 1370—1440)在1420年左右发明了活字技术,因而,也认为印刷技术是他们发明的。不过,根据史料的记载,首先把活字技术发展完善,使之成为现代印刷的主要方法的是德国人,来自曼兹地区的约翰·古腾堡(Johann Gensfleischzum Gutenberg, 1387—1468)。古腾堡是工匠家庭出身,从事金属制品制作,对于金属工艺非常熟悉。1428年迁移到德国南方城市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在那里重新开业,成为一个成功的宝石工匠和金属工匠,同时也制作生产当时被视为难度很大的镜子。

大约在1439—1440年期间,古腾堡已经开始研试、发明印刷技术了。他用铅来铸造字模,用金属字模进行印刷,是最早的凸版印刷尝试。由于面对的技术问题很多,特别是如何把字型固定,以达到行距和字间间隔工整有序的目的,耗费了他不少的时间。前后历经10多年,古腾堡终于在1454年,印刷出了第一本完整的书——那是一本页数不多的《圣经》片段,题为《三十一行书信集》(Johann Gutenberg: thirty-one-line Letters of Indulgence , c.1454)。从该书中可以看出古腾堡的活字字体,具有几种不同尺寸,已有大写和小写的区别,排列也已经比较工整,是西方最早的活字印刷品。那时,古腾堡已经从斯特拉斯堡迁回曼兹。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耗费了大量资金,他不得不向别人借钱来维持他的印刷试验。在1450—1455年这段时间,他集中探索印刷完整书籍的技术,终于获得成功:完全运用金属活字印刷出一部完整的《圣经》,被称作《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 ),尺寸很大:30厘米×40.5厘米。书中文字分两栏编排,版面工整,容易阅读。并且他将插图和文字分开编排到不同的页面上,而不像过去的手抄本书籍那样混在一起,使阅读更为方便。

保存在曼兹博物馆里的古腾堡印刷机。

欧洲1450—1800年间书籍印刷数量增长图表。

古腾堡还首次试验用铅锌锑合金制作活字,并发明了油性的印墨。

古腾堡的最大贡献在于发明和运用金属活字。由于欧洲文字全部是拼音字母,因此,活字的种类无须太多,与中国繁多的汉字相比,欧洲印刷术的改革就比中国容易得多。随着活字印刷技术在欧洲各国很快地传播开来,印刷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在造纸和印刷技术方面,欧洲虽然比中国晚了上千年,但是一经掌握,其发展的速度、技术的完善、应用的普遍则大大超越了中国的水平。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欧洲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文艺复兴和还是启蒙运动,都是与印刷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