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第29/30页)

另一个引起工业生产大变革的先声是装配线的出现。费城的发明家奥利维·伊万斯(Oliver Evans, 1755—1819)于1785年开始在他的面粉作坊中建起了自动生产线,半成品在传送皮带上传动,工人无须离开自己的位置,每人只负责一道单一的工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准件和装配线的出现,标志着大机器生产的流程日益完善,工业生产将迎来重大突破。这个发明比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早出100多年。

(四)“第二帝国”风格的设计

当维多利亚风格在英国与受英国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印度、锡兰、马来亚、新加坡等等)流行的时候,法国流行的是“第二帝国”(Second Empire)风格。当时,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第三当政,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因此也被人干脆称之为“拿破仑第三”风格(the Napoleon III style)。

第二帝国风格主要起源于建筑,影响到室内、家具和时尚,流行时间在1865—1880年之间。第二帝国风格和以前的新古典风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从墙面使用的石砌方式上,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意大利风格的特点。这种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以公共建筑居多,一般体量都相当大;平面布局呈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室内空间大多呈轴向布局;对于建筑正立面的装饰非常重视,装饰细腻,手法丰富,但轮廓线相当清晰;大多采用双重斜坡屋顶(mansard roofs),室内装饰细节上采用了大量古典主义或文艺复兴风格的动机。塔楼是第二帝国风格的一个重要建筑元素,或用于建筑中部,或用于建筑尾端;装饰柱则是另一个常用的外墙装饰元素,或在首层的弓形门廊上设有一排,或一层一层地从下往上排列。拿破仑第三任内,委任尤金·霍夫曼男爵(Georges-Eugène Haussmann, 1809—1891)大规模改造巴黎,大量沿用第二帝国风格,迄今到巴黎去,看到的建筑仍以这种风格最多。在巴黎,既有大量的公共建筑,例如爱丽舍宫(Elysee Palace,拿破仑第三曾于1867年完成重大整修,现为法国总统官邸)及其花园部分(Élysée Palace garden façade),加涅尔歌剧院(Palais Garnier, 1861—1875),莱斯工商法庭(the tribunal de commerce),卢浮宫1852—1857年加建的部分等,还有成片的临街五层公寓,都是集中体现这种风格的建筑、室内、家具设计的典型例子。在法国其他地方的重要作品还有比亚利兹的皇宫酒店(Hôtel du Palais, 1854, Biarritz.),阿眠的皮卡迪博物馆(Musée de Picardie, 1855—1867, Amiens.)等等。

山缪尔·柯尔特(Samuel Colt)1835年获得专利的单发.44左轮手枪。

采用第二帝国风格双重斜坡屋顶的临街公寓,是典型的巴黎街头景象。

奥利维·伊万斯的面粉加工厂流水装配线。

第二帝国风格虽然是在法国发展起来的,但是很快就成了一种国际风格,尤其在19世纪的下半叶,影响极其深广。在欧洲,维也纳的歌剧院(Opera House, 1861—1869)、罗马的意大利银行(Bank of Italy, 1885—1892)、柏林的国会大厦(Reichstag building, 1884—1894)都是这类建筑的代表。第二帝国风格在美国也很有影响,美国波士顿老市政厅(Old City Hall, 1862—1865)、华盛顿海军部大楼(Navy Department Building, 1871—1875)、费城市政厅(City Hall, 1871—1901)等都具有典型的第二帝国风格特征。

第二帝国家具和其他室内用品的设计都具有类似的风格特征,以古典主义为基础,加上代表拿破仑皇权、贵族权势的徽章、符号、象征性的植物、动物纹样,气势大、 金碧辉煌,是拿破仑皇权的反映。

第二帝国风格在美国除了被用来做气派、张扬的大型公共建筑之外,也被一些社区用来做豪宅设计的时候使用,这类住宅常有三角形的塔楼,或者比较尖的屋顶、塔顶、楼顶结合使用,很多时候是把铸铁尖顶和避雷针合一设计,既有功能,又有装饰作用。在美国,维多利亚风格和第二帝国风格混用的情况很多见,原因是美国不像欧洲那样重视传统文脉、讲究来龙去脉,对他们来说,无论维多利亚风格还是第二帝国风格,其实只是一种流行时尚而已,常常是笼统地混杂使用,这种做法,在美国甚至延续到20世纪初期都还可以在某些州政府的项目中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