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第19/30页)
1892年的华盛顿特区俯瞰图,以国会山为中心的放射形布局。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府大楼,并不完全模仿希腊风格,而是采用折中手法。
与此同时,希腊风格也在美国其他地方得到广泛的采用,其中部分采用模仿希腊的神庙形式,比如费城的美国联邦银行分行建筑(现在的海关大楼)、纽约的海关大楼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建筑;另一类型是不完全模仿希腊,仅仅取其风格品位,加以折中处理,因此更加典雅,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有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州州政府大楼(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等。
三、工业革命之前的西方民间产品设计
用工业化、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的产品,就是工业产品,18世纪末、19世纪中,西方已经有一些国家批量化生产工业产品了。至于这些产品的设计,一部分是由技术人员、工程师完成的,另外有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产品,则是由当时的发明家设计,企业通过购买专利的方式批量生产的。那些早期设计产品的技术员、工程师具体是谁,大多不很清楚;而那些为自己的设计申请了专利的发明家,则基本比较清楚。还有部分产品来自民间的设计,不少是根据传统设计延续下来的,具体的设计者就更难查考了。
十七八世纪,到19世纪早期,工业设计尚未成为一个专门职业。这个阶段的设计被称为“前现代设计”(Pre modern design,这个提法是潘尼·斯巴克在1986年提出来的)。
“前现代设计”中包含有大批工具和日常用具的设计,功能性强,设计合理,并且多数已有很悠久的使用历史,因而具有超常的市场稳定性。例如18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帆布沙滩椅(textile garden chair),18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理发条剪刀,1860年代在欧美出现的木工用曲折尺(folding ruler),1860年代开始广泛使用的公园木长椅,1890年前后在英国和英国殖民地印度出现的被称为“Tiffin”的圆筒形不锈钢饭盒(之后有搪瓷处理的版本),曾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一度相当普及。还有便携式金属威士忌酒壶,英语叫作“Whiskey Flask”,大概是1920年代的产品,这些设计大部分迄今仍在生产和使用,然而设计师却不为人知,这是民间设计的典型状况。
不仅仅西方国家有这样的情况,在亚洲早期批量生产的用品中,也有一些一直沿用到现在,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时期发明的一次性筷子“割箸”,发明的时间大概是在1870年代,“割”是指把合在一起的木片撕开成两条筷子的方式,而“箸”就是筷子的古代叫法。日文中写作“割り 箸”,也写“割箸”(读音是Waribashi),英语中叫作“Disposable chopsticks”,在中国叫法很多,比如卫生筷、双生筷、一次性筷子、免洗筷子、即弃筷子等等。割箸有几种尺寸,最常见的是6寸、7寸、8寸和9寸四种。在日本一般外卖时免费提供的是6寸和7寸(165mm/180mm)两种,目前最多见的则是8寸(210mm)的,而在怀石料理、宴会等则多使用9寸(240mm)的。在日本,割箸的等级分为六种:丁六、小判、元禄、天削、利久和卵中。丁六(Choroku)是最便宜的割箸,因长度仅6寸,故名丁六。从头到尾都是平的,设计上无甚花巧。小判(Koban)夹食物的尾端部分并非长方形而是椭圆形,像江户时代的流通货币小判金一样,故名小判。元禄(Genroku)是小判的改良品,夹食物的部分四角被削,打磨平滑,更容易把筷子分开。天削(Tensoge)割箸最上端手持的部分被削,让用家易于分辨首尾,不致颠倒使用。通常比较正宗或高级的料理店均会采用这一类型。利久(Rikyu)汉字又可写作“利休”,两支筷子分开但中间紧贴,故又名“夫妇利久”。卵中(Ranchu)是割箸中的最高等级,又名“两口箸”,和利久一样两支筷子是分开的。两端既细且窄,中间比较胖。虽然割箸种类繁多,区分细致,但究竟是谁设计的,却没有记录。
马来西亚槟城的孙中山博物馆里陈列着的19世纪末当地居民使用的圆筒形不锈钢饭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