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第3/11页)
张幼林站在大殿外的菩提树下凝神静思,不一会儿,何佳碧从大殿里出来,二人缓步向外走去。何佳碧问道:“幼林,你想出办法来了呜?”
张幼林摇摇头:“我到了这儿好像思维停滞了,心反而静下来;哎,你把要请佛祖保佑的事儿跟她老人家都念叨啦?”
何佳碧看了他一眼:“没有的事儿,你以为拜佛就是求佛办事儿?告诉你吧,佛祖才不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张幼林感到很诧异:“那你干吗给佛跪着磕头?”
何佳碧微微一笑:“上回我去见明岸法师,他老人家说了,拜佛的真谛是在礼佛的过程中使一颗纷乱的心静下来,静能生慧,有了智慧才好对事物下判断。幼林,你对王仁山提的要求怎么看?”这件事这几天搅得他们两口子不得安生。
张幼林叹了口气:“王仁山的意思很明白,以后在外地建的荣宝斋分店赚的钱,一半儿留在分店扩大经营和伙计们分成儿,当然,主要是王仁山自己拿大头儿;另一半儿交北平总店,但主要资金还得用在继续选点儿办分店上。”
何佳碧瞪大了眼睛:“那还有东家什么事儿啊?眼下明摆着南京分店比北平总店的生意好,他这不是憋着要戗行吗?咱们平时待他也不薄,他怎么会想出这么个主意?依我看,王仁山要是不和东家一条心,把他辞了算了。’张幼林站住:“为什么?他又没做错什么,人家不过是提建议,我们有选择的权力嘛。”
“你打算怎么办?”
沉默良久,张幼林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你看这个主意怎么样?让张喜儿到南京把王仁山换回来,王仁山熟悉南京的情况,往后北平总店的生意很大程度上也要配合南京,南京分店的分成方式就按王仁山说的办,毕竟他是南京分店的有功之臣,这点儿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不过……要是再开分店就得重新考虑了。”
“这倒是个好主意,张喜儿人老实可靠,有他在南京坐镇,南京分店就还能控制。”何佳碧的脸上有了笑容。
“荣宝斋的分店还要继续开下去,荣宝斋的买卖不仅要在北平、南京,还要在其他地方做活!”张幼林显得信心十足。
他们已经走出了法源寺,张幼林回头望去,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沐浴在冬日暖融融的阳光里,他的心也渐渐温暖起来。
这些日子张幼林到铺子去的比往常要勤,张喜儿走了,王仁山还没回来,北平总店的生意虽说半死不活,可张幼林对把铺子交到宋怀仁的手里还是不大放心,他宁可辛苦自己。
宋怀仁对张幼林比平时更加殷勤,他站在铺子门口,远远地看见东家的汽车拐过来了,就赶紧回去沏茶,等张幼林迈进门槛,在桌子旁坐定,一碗香气四溢的“大红袍”已经捧到他面前。宋怀仁的泡茶技术是一流的,虽然张幼林不大待见他这个人,可每次喝宋怀仁泡的茶,都禁不住赞不绝口。张幼林近来胃出了点毛病,喝不了绿茶,宋怀仁就改泡发酵重一些的岩茶“大红袍”,看着东家品饮时那副陶醉的神情,宋怀仁觉得是时候了,他正琢磨着该怎么开口,只听见背后“哗啦”一声,一只瓷制笔筒从货架子上掉下来,摔碎了。
正在整理货架子的学徒徐海和李山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都愣住了,宋怀仁立马儿蹿过去,指着他们俩的鼻子吼道:“谁干的?”
李山东低着头回答:“大伙计,是我。”
宋怀仁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什么?叫我大伙计?这事儿是明摆着的,张喜儿走了,我宋怀仁就是主事儿的,虽然东家没明说,可我干的不都是掌柜的活儿吗?
他刚才要是叫声“掌柜的”,哪怕是“二掌柜的、代掌柜的”什么的,我跟东家不就好开口了吗……这个傻东西,得修理修理他。宋怀仁停顿了片刻,继续吼道:“你怎么那么笨呢?连只笔筒都拿不住,东家可在这儿看着呢啊,要是连这点儿事儿都干不好,趁早儿卷铺盖卷儿走人!”
李山东的脸“腾”地红了,牙齿把下嘴唇咬得紧紧的,忍气吞声地拿来簸箕把碎片拾起来。
张幼林品茶的兴致立刻就荡然无存了,不就摔了一笔筒吗?又不是成心的,批评两句就算了,干吗把话说得那么难听?张幼林看不来宋怀仁这种做法,又不好当着新人的面说他,于是站起身,皱皱眉头,转身奔后院去了。